新加坡海南會館會長潘家海:一片冰心守護“海南微笑”
世界小姐吳英娜:海南是我圓夢的舞臺
攝影人王軍:用鏡頭為奮進海南“畫像”
林秋雅:海南,抹不去的鄉愁情思
海航集團陳峰:海南,海航生長的沃土
周義明:為海南培養新一代深海人才
郭華東:用遙感記錄30年來海南變遷
“過海的女人”邢增儀見證特區崢嶸歲月
“闖海人”王一林的30年海南金融路
郭廣昌:三十年前曾從上海騎自行車到海南
王艷梅為海南發出《永遠的邀請》
作家曉劍:42部文學作品中過半是海南題材
歌手陳楚生談家鄉:我來自海南,海南是我的驕傲
梅花獎獲得者符傳杰:走在瓊劇藝術的春天里
從海南起步的超濾膜凈水創造者陳良剛
歸國華僑鄭文泰:為子孫守住那片綠
臺商林文定扎根澄邁16年 為海南引得“鳳凰”來
黃巧靈見證海南旅游發展30載
龍泉集團掌門人符史欽暢談創業25年
網絡作家柳下揮:海南故事越說越精彩
“足球老爸”肖山扎根瓊中13年訓練女足
紀實攝影家黃一鳴以鏡頭記錄海南30載成長
“龍哥哥”鄭興杰志愿服務19載 見證海南大愛
貴州小伙馮川建“闖海”30載,與海南共同成長
中國電視文藝策劃人朱海:我的鄉愁是海南
唐國強:講好海南故事我愿盡綿薄之力
中改院院長遲福林:癡心特區改革三十載
孫家棟:我見證海南逐夢航天
李雙江:把海南的好山好水唱到世界各地
海南本土畫家鄧子芳把海南山水畫進人民大會堂
圖片紀念特刊
省外媒體聚焦
查看更多
系列一
系列二
系列三
系列四
系列五
系列六
三十而立看海南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強調,海南要在打造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拓展更加開放的發展局面上走在全國前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詳細]
今天的海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北有文昌衛星發射基地,南有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可謂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詳細]
海南:增綠護藍 念好綠色發展山海經
讓海南成為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范例,是黨中央從決定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開始就對海南寄予的厚望。[詳細]
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好圣村坐落于銅鼓嶺山腳下,距離文昌航天發射場不過5公里。在這個小漁村里,和魚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老漁民們做夢也沒想到,能和“航天”結緣。[詳細]
春潮拍岸千帆進——海南特區改革開放30年紀實
回望來路,海南30年的歷程,是對自身獨特生態優勢、對綠色發展理念、對生態文明思想不斷認識、提升和踐行的過程[詳細]
4月的海南,春風徐徐,木棉花開,耳邊常常會響起《海南姑娘》的歌聲。[詳細]
光明日報:海南三十再出發
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帶著對發展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海南奮勇向前的腳步從未停下。[詳細]
海南擁有全國一流的生態環境,濱海長廊、美麗鄉村、少數民族風情等豐富的旅游資源,散布在海南的每個角落。[詳細]
跨省醫聯體 助力“健康海南”
在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的生動實踐中,海南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真心實意抓民生,真金白銀投民生。[詳細]
經過30年發展,海南形成以國家冬季瓜菜生產基地、天然橡膠基地、南繁育制種基地、熱帶水果和花卉基地、水產養殖與海洋捕撈基地、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為主導的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體系。目前,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例達75%。[詳細]
法制日報:海南走出一條特區平安法治新路
從繁華都市到黎村苗寨,從天涯海角到五指山腳,文明的力量春風化雨,在大海之南潤物無聲。[詳細]
2017年,海南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2元,同比增長8.9%,全省農民人均收入首次跨過萬元大關。[詳細]
系列綜述
文字類
圖片類
視頻類
監制:韓潮光 統籌:郭祖瑩 編輯:肖秀燕 甘晨卉 邱苗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