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丨記者柳昌林 周正平
“經過30年不懈努力,海南已從一個邊陲海島發展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4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海南省人大會堂出席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1984年,鄧小平同志在視察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后提出:“我們還要開發海南島,如果能把海南島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那就是很大的勝利。”
1987年,鄧小平同志會見外賓時說:“我們正在搞一個更大的特區,這就是海南島經濟特區。海南島和臺灣的面積差不多”,“海南島好好發展起來,是很了不起的”。
根據黨中央決策,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批準設立海南省,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從此,海南這個祖國美麗的海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進入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歷史新階段。
“3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大力支持下,海南經濟特區堅持銳意改革,勇于突破傳統經濟體制束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
回首過往30年,海南經濟特區以一連串的改革,一連串的率先,一連串的探索,始終傲立我國改革開放潮頭,不僅使貧窮落后的偏僻海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海南干部群眾和專家學者普遍認為,30年來,海南在極其落后的起點上建設經濟特區,越來越接近實現黨中央設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社會主義實踐范例作用初步顯現。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海南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率先開啟近百項改革
設立海南省,建立經濟特區,中央的目標具體明確——海南要在體制創新、產業升級、擴大開放、經濟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對我國改革開放大局,發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建省之初的海南,與內地相比,工業化、現代化水平的差距,遠遠超出想象:全島沒有一個紅綠燈,農村人口比例高達80%;生活在中部山區的近百萬少數民族群眾,甚至還沒有脫離“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
統計數據顯示,1988年海南人均分配水平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3%,85%的商品靠內地調進,17%左右的人口未解決溫飽。
任務艱巨,條件嚴苛,如何闖出一條新路,實現跨越式發展?面對中央的重托,父老鄉親的期盼,一屆屆海南省委、省政府,以“放膽發展生產力”作為興島富民的唯一出路,高舉改革開放大旗,帶領海南人民30年接力探索,劈除桎梏,創建最具發展活力的體制機制。
1988年,中共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就提出,建設大特區,就是要實現市場經濟,自覺發揮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從建省開始,海南就努力構建企業平等競爭、競相發展的市場經濟環境。在當時計劃經濟、公有制仍一統天下的情況下,海南以非凡的膽略,解放和培育市場經濟主體,以建立健全統一、開放、完善的市場體系為目標,實行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開啟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先河。
在全國率先取消設立企業的所有制限制,所有企業都享受15%的所得稅稅率,建省前5年,三資企業從無到有,發展到了6000多家,私營企業達到了9000多家,個體工商戶有10萬余家。
率先按照國際慣例建立和完善新的企業登記制度。針對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審批注冊制的種種弊端,1993年4月,海南省政府頒布了《海南省企業法人登記管理辦法》,將企業審批登記制改為直接登記制,企業辦營業執照的時間由過去幾個月縮短為7天。
率先推進糧食價格改革,實行同市場價格基本接近的購銷同價;率先實行主要生產資料計劃價與市場價并軌的價格改革。兩項改革使海南在建省初期就基本形成了商品價格市場化的格局,為建立競爭性市場體系、實現要素市場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就不能不改革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海南拿官員手里的權力開刀,“減少看門賣票的,增加打掃衛生的”,在全國率先建立“小政府、大社會”模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和社會的活力。
精簡機構和人員編制。海南建省時,在全國率先實行省直管市縣制度,減少了地區一級管理層次。省政府僅設立了26個工作機構和1個直屬事業單位,比原海南行政區還少了20多個。在機構撤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合并為一個文體廳。“一個廳長對應上面四個部長”,海南成為全國最精干的省級機構。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海南省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廖遜說,海南最早實行的“小政府、大社會”探索,與今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精神高度契合,可以說為全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趟了路”,經驗教訓都彌足珍貴。
探索建立“大社會”體制,培育各種社會中介組織,把過去由政府承擔的許多社會工作交由社會中介組織承擔,充分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在全國率先推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實行省級統籌的社會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起新型社會保障體系框架。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對傳統體制、機制的顛覆性創新改革,不可避免地一次次引起爭議,將海南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海南經濟特區頂住了壓力,改革的信念和勇氣從未改變。
1992年,率先設立外資成片開發的洋浦開發區,將我國對外開放推向新高度;1994年實行“一腳油門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費改革;2000年率先實行落地免簽制度;2001年博鰲成為我國境內第一個定期定址的國際性會議地址;2003年率先實行航權開放試點,海南空域成為全國最開放的天空;2005年取消了農業稅,海南率先在全國進入農民無稅時代……30年來,海南有近百項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這些改革基本解決了價格與市場的關系、企業與市場的關系、社會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由此初步形成了海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海南建省經濟社會發展和變化的深厚基礎。
改革實現夢想,開放創造活力。30年里,海南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長,與1987年相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1.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1.8倍,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26.8倍。
專家評價說,海南的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奇跡之一。海南改革開放的歷程,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
探尋新型發展道路
回首海南30年發展路,并非一帆風順,期間經歷了艱難的探索,走過彎路,也有過挫折。
建省辦經濟特區初期,海南在基本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的確立上,一度搖擺不定:深圳的“三來一補”、江蘇的鄉鎮企業、香港的自由島……爭論不休之余,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結果,洋浦風波、房地產泡沫、金融風險重災區……幾輪過山車式的起伏沉浮,海南經濟在1994年后一度陷入低迷。
慘痛教訓使海南省委、省政府認識到,急于求成的房地產虛熱、畸形的產業“空殼化”不能長久,必須腳踏實地,依靠獨特資源、環境和區位優勢,這是特區經濟實現高起點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徑。
1995年,海南省提出了“一省兩地”(新興工業省、中國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和中國度假旅游勝地)戰略。這一戰略建立在海南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和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引領海南走出了房地產泡沫經濟的陰影。1998年起海南經濟擺脫了低速增長的狀態,實現了從恢復性增長向穩健發展的轉變。
進入新世紀,海南決策層提出,海南的生態環境、經濟基礎,決定了海南不能走傳統工業發展之路,必須走一條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新路。
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一重大決策,使海南站上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走上了一條探索科學發展、開放發展的正確道路,也使海南建設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海南迎來了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的第二次重大歷史機遇。
長期擔任省委決策咨詢小組成員的海南大學教授曹錫仁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談到,事非經過不知難,30年摸爬滾打,披荊斬棘,越挫越勇,海南闖出了一條新路,難能可貴。
從“放膽發展生產力”、“加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一省兩地”戰略,從“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到建設國際旅游島,從生態立省到綠色崛起之路,這些重要的發展思路立足省情,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海南30年的發展歷程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一個縮影。”遲福林認為,經濟特區以30年艱辛探索的“海南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貢獻。海南經濟特區的探索與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注入了鮮活的內容,豐富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三十而立再出發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海南時,要求海南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來,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寄寓著黨中央對經濟特區再創輝煌的殷切期待,也賦予了海南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全局中的重大使命。
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又一段波瀾壯闊的“海南征程”開啟……
——在全國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創新規劃管理體制機制。多規合一,就是從頂層設計做起,把海南的主體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體系、土地利用、林地保護利用和海洋功能區6個空間規劃進行統籌,在一張藍圖上,規劃了3.4萬平方公里陸域和200萬平方公里海域,化解了72.1萬塊、面積1587平方公里的重疊圖斑,并形成數據平臺,為全省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奠定了關鍵基礎。2016年6月中央深改組評價其“邁出了步子、探索了經驗”。
因“多規合一”改革而生的全國唯一的省級規劃委員會在海南設立,整合國土、住建、林業、環保、海洋等多部門職能,負責空間類總體規劃的編制、管理和督察。
——司法體制改革在全國無先例可循的背景下,在全省法檢系統全面鋪開、一次到位,有效提升辦案質效,被中央政法委稱贊“改革步子快、走得穩,成效明顯”。
——海南農墾新一輪改革實現政企分開,農場轉企改制穩步推進,社會管理屬地化基本完成,農墾活力有效激發,為全國農墾系統改革提供了經驗。
——率先在全國開展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點線面”同步推進,初步實現旅游產業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基本形成了“日月同輝滿天星、全省處處是美景”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900萬人次。
——持續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行極簡審批、“不見面審批”,5年來累計減少審批事項1206項,減幅80.4%。據海南省政務服務中心介紹,原來審批需要70多個環節的,現在減少為4個環節,項目從立項到開工提速了80%以上,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海南省的“不見面審批”走在全國前列,可實現“不見面審批”的事項平均占比達到72%,今年年底前可實現80%。
——海南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全國首批建設美麗鄉村試點省份之一,城市與鄉村的建設齊頭并進,城鄉差距日益縮小。5年來,海南農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減少貧困人口61.7萬,整村脫貧出列517個。
目前,海南全省已建成美麗鄉村406個,2020年將建成1000個以上。“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社會文明”的美好新海南愿景正逐步實現。
——構建“泛南海經濟合作圈”,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大特區擔當,以海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依托,以海洋產業和服務貿易合作為主題,以建立泛南海自由貿易區網絡為重點,以開放性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為導向,將南海打造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目前,海南省以海上旅游為先導,泛南海經濟合作有了實質性進展,以海口和三亞為母港,對接越南和菲律賓郵輪航線已開通。
系列引領性、標志性改革的突破激發了市場活力,帶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去年,海南全年新增市場主體近11萬戶,新增注冊資本5968.8億元,分別增長16.4%和106.2%。
海南發展邁入了新境界。5年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1%;5年來,海南財政支出70%以上投入民生領域,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年均兩位數的增長;國內外航線增加到近200條,2017年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和三亞鳳凰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分別突破2000萬人次和1938萬人次;海上貨運航線、郵輪航線分別增加到337條、14條,天涯不再遙遠;島內建起了世界首條環島高速鐵路,田字高速公路網絡即將成型,全島實現了3小時經濟生活圈……
三十而立,馳而不息。肩負特區的責任擔當,海南不斷自我革命,走向改革攻堅的深水區。
從今年1月1日起,海南實施新的市縣發展綜合考核評價辦法。新辦法在取消全省全部19個市縣中12個市縣的GDP、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考核的同時,加大對資源節約、耕地保護、扶貧攻堅、城鄉居民收入等內容的評價。
“決不當房地產加工廠。”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說。近年來,海南陸續出臺分類商品住宅用地供給管控制度,永久停止中部生態核心區開發新建外銷房地產項目等多個政策措施,“壯士斷腕”破除房地產依賴癥。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說,在新的歷史時期,海南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更加精準、更加配套、更加開放、更具活力、更為國際化的態度和舉措全面深化改革,通過不斷開放合作把海南打造成為展示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窗口。
(原標題:海南30年: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