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海南30年30人| 林秋雅:海南,抹不去的鄉愁情思

            點擊進入專題

            海南日報版面截圖

            4月7日,林秋雅女士在三亞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本報記者武威攝

              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總會長林秋雅積極搭建中馬文化橋梁:

              海南,抹不去的鄉愁情思

              自2001年踏上瓊州故土后,17年來,馬來西亞籍第二代海南人林秋雅扛起瓊島文化傳播使者重責,每年多次往返馬、瓊兩地,組織策劃、參加美食義賣會、書畫展、音樂會等多項文化活動,積極推介海南旅游、文化,為兩地人民搭建起情誼橋梁,將海外兒女對故鄉的情思與牽掛,化作源源不竭的動力,推動海南文化進一步傳承與發揚,助力瓊島品牌聲名遠播。

              鄉音未改,鄉愁愈濃,鄉情綿長。如今,年近古稀的林秋雅,仍心系家鄉發展,情牽家鄉父老,積極為家鄉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貢獻力量,在促進中馬人民友誼、傳承發揚海南文化的道路上奔走相呼。

              一次次尋根,苦中帶甜;一次次探祖,情真意切。對于林秋雅來說,海南,是魂牽夢縈的故鄉,是抹不去的鄉愁情思,是窮盡一生去追求的美好家園。

              2009年4月6日,林秋雅(右)與南僑機工翁家貴(中,96歲)、吳惠民(左,91歲)一起交流海南華僑機工滇緬抗戰歷史資料。本報記者李幸璜攝

              海南日報記者林詩婷 徐慧玲

              核心提示

              4月6日上午,在三亞市天涯區回輝村一戶庭院內,綠影婆娑,村民圍坐,情深意濃。21名馬來西亞籍海南回民后裔和僑胞回鄉探祖,與親友們敘舊話情、互贈信物,淚水與笑語交織,血濃情感在此交融。此次省親活動的策劃組織者——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總會長林秋雅,將闖南洋的祖輩們留下來的籃子、茶壺等用品帶回海南。這份跨越大洋、穿越時光的特殊物品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一代代海南游子的長久守望與鄉情寄托。

              “我吃的是海南飯,說的是海南話。”出生、成長于馬來西亞檳城的林秋雅,是馬來西亞籍第二代海南人,祖籍文昌市會文鎮寶石村,一口地道的海南話,是她融進骨子里的“海南標簽”。

              鄉遠情切,牽掛海南——

              “時刻不忘來時的路”

              林秋雅出生在馬來西亞檳城,她的“海南回憶”停留在兒時父母口口相傳的故事里。那是一段海南人不懼艱難、敢闖敢試千里下南洋闖蕩生活的血淚故事——

              上個世紀20年代,林秋雅的父親、母親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歷經坎坷、排除萬難,先后從海南文昌遠赴馬來西亞討生活,在陌生的國度,頂住生活壓力,埋頭苦干、敢于拼搏,嘗試過廚師、酒保等工作,靠勤勞雙手白手起家,逐漸發展起餐飲業、酒店業,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

              “我母親常跟我提起家鄉的故事,描述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家鄉環境優美,有潔白的沙灘、成片的椰林,家里老房子有口水井,屋前種著一棵檳榔樹,家鄉的人人心淳樸……”林秋雅回憶,當時,父母非常掛念海南,家庭經濟有所好轉后,他們常常回到家鄉,出資幫村里辦學校、蓋樓房,支持年輕人學習、工作,力所能及地為家鄉建設以及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父親時常教育我,飲水要思源,要時刻不忘來時的路,不忘故鄉人和故鄉情。當時,我母親還常說要回家鄉蓋大房子,回海南成為父母的畢生夙愿。”那時,林秋雅年紀雖小,對海南的認識還很模糊,但她清楚地知道,那片令父母親難以忘懷的土地,有她的根,有家族的脈,有割舍不斷的牽掛與情感,支撐著她日后為家鄉文化發揚與傳承辛苦付出、奉獻。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林秋雅說著一口流利的海南話,令人印象深刻。方言,是一個地方特有的文化符號與標簽,是文化的延續發展的根。遠離故土,鄉音難忘,這是林秋雅對海南濃濃的情思與牽掛,“我母親不會說別的語言,從小就教我講海南話,給我唱海南歌謠,父母常對我說‘你吃海南的飯,應該說海南話’,家里兄弟姐妹說海南話是父輩定下來的家規。”

              鄉遠情切,最令林秋雅牽掛的,還有那口濃郁的家鄉滋味,“小時候,母親常給我們做海南傳統美食,有文昌雞飯、‘雞屎藤米巴子湯’、‘笠’(一種用椰葉包住的飯塊)、薏粑、三角留(海南話,是一種番薯制成的三角形粑)、粽子等,并告訴我們這些食物背后的典故。”

              事實上,如今行走在馬來西亞的街頭巷尾,時常能在餐廳招牌上看見“海南”二字,這正是林秋雅父輩一代“闖馬人”埋頭苦干、艱苦拼搏留下的寶貴財富。當時,老一代“闖馬人”無一技之長,多在餐廳打工、幫廚,憑借著海南兒女那股不服輸的勁兒,他們勤懇好學,在學習當地烹飪技巧中,逐漸融入了海南飲食文化,對當地傳統菜式進行改良創新,形成頗具特色的海南風味美食。

              “一盤融合了馬來西亞與海南風味的美食,濃縮的并不僅僅是各種成分與營養,更是濃縮了老一輩‘闖馬人’濃濃的思鄉情。”林秋雅說。

              或許,正是父母對家鄉這一絲絲情深意長的思念與牽掛,一聲聲發自肺腑的海南鄉音,一口口回味無窮的“海南味道”,耳濡目染地熏陶和影響著她,林秋雅對海南的情感一天天真切,一天天深濃,激勵著她積極投身于中馬文化交流事業,為家鄉發展傾注一生。

              重踏故土,尋根海南——

              “將家國情懷的根深植心中”

              林秋雅隱約記得,童年時期曾隨家人回到海南。如果說,兒時對海南情感是抽象的,那么,在2001年,她代表馬來西亞武術總會回到海南三亞,參加“首屆世界太極拳大會”,并參與支持北京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簽名活動時,“海南回憶”才真正變得鮮活、具體、真實。

              那一年,這位兩鬢漸白的中年女人站在三亞街頭,看車流人往,任海風拂面,聽熟悉的鄉音,不禁流下熱淚——終于啊,歷經多年奮斗與拼搏,終于回到魂牽夢縈的家鄉,腳踩父輩牽掛一生的熱土,替父母完成了心心念念的夙愿。

              “看到三亞美麗的海灘、成片的椰林,筆直的馬路、林立的酒店,這與母親口中的家鄉有很大不同。經過多年發展,海南日新月異,城市建設越來越現代化、國際化,家鄉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林秋雅說。

              那一刻,沉淀多年的鄉情被激蕩,父母教誨、海南歌謠等回憶如潮翻涌,林秋雅的激動之情難以言表,她迫不及待地要回文昌老家看一看。

              憑著記憶中家鄉的地址,林秋雅一邊向親友打聽詢問,一邊只身一人輾轉換乘車輛,回到了家鄉。文昌的親友們沒有想到,能再次看到這位身處異鄉的親人,多年未見,甚是親切,熱情地拉起她的手,用海南話交談。最令林秋雅動容的是,她來到父母常提及的老房子,那口水井、那棵檳榔樹依然還在。

              2003年,林秋雅擔任馬來西亞檳城海南會館主席,開始投身于中馬兩國文化交流事業,策劃馬來西亞海南美食義賣會,推介海南旅游景點,舉辦“把根留住”交流會、孫中山與宋慶齡研究講座會等,組織“南洋華僑機工”系列紀念活動,推動海南親友間的交流,先后被文昌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授予“椰鄉赤子”獎、“赤子模范”等榮譽稱號。她與海南的紐帶更緊密了。

              2004年,正值中馬建交30周年,林秋雅參與組織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組織三亞回輝村村民到馬來西亞省親;出資加印《中馬文化交流史》千余冊,舉行檳城推介典禮;與海南合作打造音樂會,邀請海南歌唱家赴檳城交流演出……

              “中馬關系近年來往頻繁,在政經文教等領域交流密切,異中求同達成互惠互利局面,這不僅是兩國政府長期的推動,也是學者、民間人士長期以來努力的成果,促進兩地人民友誼更加深厚。”林秋雅猶記得,音樂會現場,座無虛席,一首經典的海南話歌曲“久久不見久久見”在檳城上空回蕩,在馬華人共同哼唱,場面十分感人。

              傳承文化,服務海南——

              “能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我們很自豪”

              今年4月,林秋雅策劃組織了馬來西亞第五任首相敦阿都拉巴達維親友團回海南進行省親活動,并親自率隊,帶領親友團成員走親訪友、尋根問祖,考察故鄉的風土人情、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探訪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藤橋伊斯蘭古墓群,了解千年前的海上絲綢之路,舉行中馬親友座談會,進一步推動兩地在文化藝術、經濟合作、商業貿易等方面的友好往來。

              跨越千余里距離,橫跨時空的阻隔,簡樸的祖屋內,當親友重逢,感人場面令林秋雅動容,她深知,正是這份血濃于水的情誼,推動著越來越多的外籍海南兒女回到故鄉、建設家鄉、服務家鄉。

              水有源頭,樹有根脈。林秋雅常言,教育發展是振興民族的根本。多年來,她心懷感恩,努力回饋家鄉,在文昌會文鎮捐款建造了教學樓、教師校舍,設立獎學金,帶動子女共同為海南鄉村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同時,積極搭建文化教育交流平臺,推動馬來西亞籍海南子弟到海南大學留學,協助馬來西亞與海南高校間的交流互動。

              令林秋雅欣喜的是,隨著海南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深入推進,一代代“闖海人”孜孜不倦地奮勇拼搏,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后迎來飛速發展時期,從一個較為封閉落后的邊陲島嶼,發展成為中國最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旅游產業、生態建設、文化事業等欣欣向榮,家鄉發展愈加受到世界關注,越來越多的海南游子不再需要外出討生活,而是選擇回鄉,在嶄新平臺上謀長遠發展。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在林秋雅看來,是融進骨子里的海南人精神,“我們父輩一代當年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穿越大洋,下南洋創業、發展,逐漸在馬來西亞打拼出屬于海南人的一片天,正體現出海南人勤懇踏實、敢闖敢試的創業精神,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異鄉游子艱苦奮斗、打拼事業。”

              如今,林秋雅已是年近古稀,憑借著對家鄉的摯誠熱愛,對家鄉的真切期盼,她依然奮戰在對外傳播海南文化的第一線,往返中馬兩國參加文化交流活動成為她的重要工作。

              (本報三亞5月1日電)

              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總會長林秋雅女士。本報記者武威攝

              秋雅寄語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海南應重視古村古鎮資源,借力旅游產業優勢,促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特色民宿等,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產品,不斷提升海南的國際影響力與吸引力,增強家鄉的文化自信。

              海南文化源遠流長,紅色娘子軍、宋慶齡都是海南重要的文化符號,他們堅韌不拔、舍家為國的品質令人尊敬。在外的年輕人即便久別故土,也要心系家鄉,鄉團不應只是停留在扮演促進鄉誼的角色,還應該推廣鄉語文化,加深對尋根問祖的情懷,將家國情懷的根深植心中。

              我很幸運,能夠見證家鄉發展走向繁榮,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能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我們感到很自豪,祝福海南建設越來越好,鄉親生活越來越幸福!

            責任編輯:謝軍輝
            •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

            海南時政

            權威報道一網打盡 進入欄目
            欄目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技術服務 |  法律聲明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www.精品视频| 男人扒开女人下添高潮日韩视频|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日韩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国产剧情精品在线|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国产AV麻豆|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99精品视频在线在线视频观看|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91精品国产9l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 老司机69精品成免费视频|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户|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无码的| 国产精品第20页| 精品国产杨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剧情原创麻豆国产|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国产精品2018|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猫咪 |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