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版面截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省地球觀測重點實驗室主任郭華東:
用遙感記錄30年來海南變遷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譚琦 孫學新
3月30日,郭華東接受本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的采訪。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沙曉峰攝
郭華東向記者講述,在遙感影像記錄下海南這三十年來的變化。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沙曉峰攝
1988年,一場“掘金”之旅讓郭華東初識海南,迷人的海島景色令他印象深刻,也讓他和海南遙感科技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30年后,60多歲的郭華東坐在遙感地球所三亞園區的會議室里,對《遙感海南》圖集中一張遙感圖像的表現方式提出了修改意見,“海南的發展不只你我是見證者,這些遙感衛星的影像更是記錄了海南的變遷。”郭華東翻看著這些代表海南發展足跡的遙感圖像,就像是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長大,心中充滿感慨。
從選擇沒有科技基礎的海南建設衛星數據接收站,到海南即將發射第一顆屬于自己的衛星“海南一號”,郭華東不僅讓遙感技術在海南“安家”,也讓越來越多的科研人才在海南“落戶”,郭華東心中那股“敢闖敢試”的特區精神一直驅使著他不斷在海南探索遙感技術的更多可能。
30年來,郭華東看著海南平地起高樓,曾經的“闖海”青年已生白發,但他仍然在為海南遙感科技的發展而奔走。
核心提示
遙感地球所三亞園區會議室的投影屏幕上,一張張遙感衛星數據生成的照片慢慢翻過。這些遙感影像記錄了1987年到2017年海南的變化,30年來海南發展的脈絡清晰可見:荒涼的土地上逐漸豎起現代化的高樓、沿海的黃土被植被茂密的綠色覆蓋、蜿蜒的土路變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這些影像,匯聚于海南省地球觀測重點實驗室近日出版的圖集——《遙感海南》,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從1988年我第一次踏上海南島的土地至今30年,我見證了海南的空間對地觀測實現零的突破,科技發展迎來巨變。”作為海南省地球觀測重點實驗室主任,60多歲的郭華東至今仍參與著海南遙感科技的建設。
從三亞衛星數據站的建成、到三亞研究中心的建立,再到海南省地球觀測重點實驗室的運行,郭華東推動了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科技平臺建設在海南的布局,吸引了大批人才落戶海南、服務海南。他還自愿當起了宣傳大使,常在國內和國際上推廣海南,為海南科技發聲,肩負起帶領海南遙感科技發展的重任。
“海南發展科技潛力巨大。”郭華東立足當下,展望未來:遙感大數據平臺項目和海南衛星星座項目正在研究中,未來海南有希望成為國際上著名的科技旅游勝地和科學高地。
打基礎
勘察地形地貌給航空遙感試驗探路
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十萬人才過海峽闖海南創業尋夢。同一年,郭華東為了中科院金礦遙感項目踏勘,跟隨著一批“闖海人”,經過了搖搖晃晃的航行,第一次登上了海南島。
“這里不是夏威夷,卻勝似夏威夷。”生態之美,是郭華東對海南的第一印象。他清晰記得,當年海南的生態很原始、很自然,如夢如畫的海島美景令他至今難忘。
海南自然資源豐富,郭華東此行的目的是探索用遙感技術如何尋找植被覆蓋下的金礦資源。那時,“初生”的海南和“科技”一詞幾乎不沾邊,遙感技術更是聞所未聞。“那時海南的科技項目很少,經濟各方面發展還是比較落后,遙感領域更是一片空白。”遙感屬于先進技術,由于海南的航空遙感無跡可尋,郭華東的任務就是勘察海南的地形地貌,為航空遙感試驗做準備調查。
郭華東第一次和海南結緣的收尾,還遇到了臺風小插曲。當他考察結束準備離開之時,一場臺風困住了返程之路。臺風天氣,往來海南的輪船都停運了。“將來可不能到海南來工作。”看著窗外的風雨,郭華東心里想,“一有臺風就出不去,這多耽誤事兒啊。”
讓郭華東沒想到的是,他和海南緣分早已埋下了種子,等待生根發芽。
尋突破
衛星數據接收站讓遙感科技“安家”海南
2007年,國家批準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和南部建設2個陸地衛星數據接收站,以彌補遙感數據接收不全的問題,“位于北京密云區的我國第一個陸地衛星數據接收站運行了20多年,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它僅能接收到覆蓋中國東部80%面積的衛星數據,而西部像新疆、西藏、南部海域的數據都不能接收。”當時身為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中心主任的郭華東擔任著遙感衛星站網工程總指揮,其中南部的陸地衛星數據接收站就選在海南。
在海南建設衛星數據接收站,具體選址一個字可以概括:難。“衛星數據接收站的選址要求很多,天線周圍不能有遮擋,電磁環境要好,不能選在市區,周圍不能有樓和工廠等。”郭華東的團隊走遍海南各個市縣,許多荒郊野嶺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最終選址定在了三亞郊區的一片荒地里。
選址、設計、建設、啟用。2010年初,飽含郭華東智慧與心血的三亞衛星數據接收站正式投入使用。這不僅使我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直接獲取能力伸展到南部海疆,實現了對全國陸地和海域的完全覆蓋,也開啟了海南的遙感科技新時代。
“三亞衛星數據接收站建成后,源源不斷接收我國多種遙感衛星數據,接收的遙感數據廣泛應用于國土普查、環境監測、減災、測繪、城市規劃等諸多領域。”郭華東說,目前遙感數據在海南已經被用于海岸帶土地利用調查、海面漁船監測和災害監測等方面。
2015年,海南全省遭遇嚴重干旱。當時地球觀測重點實驗室就利用遙感數據進行了災害的監測,對三亞市內的主要農田的植被長勢及干旱情況進行了監測與評估。該實驗室制作的三亞旱情遙感監測與災情評估報告,為抗旱工作提供了準確信息,為政府決策支持做出了貢獻。
2017年3月,國家旅游局、中國科學院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游基地”,三亞遙感衛星數據接收站入圍首批基地,這也是目前海南省唯一入圍的國家科技旅游基地。
2017年12月,三亞中科遙感研究所發布了“海南衛星星座及海南一號衛星”項目的構想和發射計劃,海南將發射自己的第一顆衛星“海南一號”。郭華東是海南一號衛星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30年歲月變遷,從落地到升級、優化,郭華東不僅將遙感技術帶到了海南,還不斷推進該項技術應用、突破和創新。
謀長遠
頻頻發聲助海南聚攏人才
“兩年前,我進行過一次全島的勘察,去過海口、五指山、瓊海、保亭等很多地方,對海南有了更深了解。”這一次細致地勘察,讓郭華東更加熟悉海南地形地貌。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去保亭七仙嶺的勘察,進入了熱帶雨林,還登上了最高峰。勘察主要是用于確定后期的一些遙感試驗計劃,“遙感的圖像和實地勘察是不一樣的,了解海南的森林覆蓋情況和地貌,才能掌握適用什么樣的傳感器,這些對于后期推進‘海南衛星星座及海南一號衛星’項目有現實意義。”
用腳丈量,述說著科研人的務實。海南環島高鐵通車后,郭華東常將一個心愿掛在嘴邊:“坐一次海南環島高鐵,借助便利交通,繞海南一圈看看現實中的變化。”
更多的時候,忙碌的郭華東眼中的海南是“遙感視角”“從遙感影像的變化來看,這30年海南的變化十分之大。”他說,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的發展都在一張張遙感影像中呈現,一些荒灘變成了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原來的村莊變成了旅游景點,黃土裸露的河岸也披上了綠衣。
“海南發展科技潛力巨大,對人才的渴望也日益增強。”郭華東為海南“搖旗吶喊”,吸引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為海南科技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經過他的努力,近年來相繼有7名院士和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為海南遙感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目前,海南省重點實驗室人才隊伍已從2014年的42人發展到74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科技部“萬人計劃”1人,“百人計劃”研究員5人,海南省科技創新團隊3個。不斷充實的“人才庫”為海南的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海南遙感技術的未來,是郭華東經常思考的問題。“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他期待著,將來海南省遙感大數據平臺能發揮作用,將遙感衛星接收到的數據匯總,利用于城市規劃、環境監測、旅游和遺產、災害等等各個方面,對政策的制定或者是發展方向能起到現實意義。他還期待著,未來海南衛星星座能對海南及周邊領域進行監測,助力開展海洋環境監測、海上資源勘探、跨域航運等空間信息需求。
郭華東長期為海南發聲,常常在國內外的論壇、會議和技術培訓班上宣傳海南,邀請專家到海南來進行科研,為海南科技搭建平臺。“于公,我作為海南省地球觀測實驗室的主任,有這樣的義務和責任;于私,我對海南有一種情感,就好像是長時間相處的朋友,總是希望海南越來越好。”他希望,能有更多人愛上海南,愿意到海南來創業、來安家,為海南發展添磚加瓦。
(本報海口4月15日訊)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省地球觀測重點實驗室主任郭華東。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沙曉峰攝
華東寄語
從1988年我第一次踏上海南寶島的土地,到三亞衛星數據站的建成、到三亞研究中心的建立,再到海南省地球觀測重點實驗室的運行,一路走來,海南的變化確實很大,未來的科技非常有發展潛力。
一晃眼30年過去,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海南的未來充滿了希望。新時代的海南是科學家可以大展宏圖的地方,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專家、學者能夠到海南來工作,延續“闖海人”敢為人先的步伐,發揚特區精神,為海南建設科技強省貢獻力量。
期待海南在創新驅動戰略指引下,在經濟、社會、科技方面取得全面的系統的發展,成為國內的先進省份,也成為國際上著名的旅游勝地和科技高地。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