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暖陽,鋪就海南幸福底色
■ 《科技日報》記者 江東洲 劉昊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眼前的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什進村,群山環抱,椰林環繞,檳榔搖曳,村道蜿蜒,一排排獨具黎家特色的船型屋小別墅錯落有致地分布其間。這里的一切,向人們展示著青山、綠水與鄉愁。
什進村昔日是保亭出名的貧困村,全村48戶有12戶住茅草屋。而如今,全村村民都住進了兩至三層的黎族傳統樣式的小樓。“短短幾年,新樓房住進去了,腰包也鼓起來了。”什進村村民董亞導說。
從茅草房到小別墅,什進村的巨變得益于當地實施的“大區小鎮新村”扶貧開發模式。通過實施村企合作建設,推動“旅游+”與脫貧攻堅深度結合,什進村從年人均收入2000多元的貧困村變成了年人均收入1.3萬元的美麗鄉村。
民生,是這座海島最幸福的底色。
以人民為中心,海南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努力補齊民生短板,書寫了一張張溫暖幸福的民生答卷——
孩子們上了更好的學校。
恢弘大氣的建筑,寬闊的林蔭大道,濃郁的文化氣息,物種豐富的植物園,繁花似錦的校園……坐落在萬寧市東山嶺北麓的北京師范大學萬寧附屬中學依山傍海,書聲瑯瑯。
通過引入北師大優質教育資源,萬寧市帶動了全市教育整體質量的提高。在北師大萬寧附中的輻射帶動下,萬寧各中學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凸顯,引得優質生源不斷回流,兩年間約有5000名學生從海口等地返回萬寧就讀。
百姓健康有了更好的守護。
“小病精準治療、大病不出儋州”一直是地處海南西部的儋州市很多群眾的愿望。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全面托管海南西部中心醫院,不斷提升學科建設和技術實力,讓海南西部地區百姓“大病不出島”,在家門口就能找上海的專家看病。
2017年,醫院門診急診病人45.2萬人次、出院患者3.46萬人次、手術10466例,病床使用率110.2%。“我們通過全方位深度合作,讓群眾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專家提供的診療服務,節約了看病時間,減輕了家庭負擔。”長期派駐儋州的上海九院醫療專家、海南西部中心醫院常務副院長張少明說。
群眾的文化生活更豐富了。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長江流域的典型建筑、中西建筑風格交融的南洋街區、電影《芳華》主拍攝地芳華小院……如今,海口市民文化“餐桌”佳肴不斷,在家門口的海口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就可以領略上世紀百年間的中國城市街區風情,穿梭于各個電影場景間,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
這30年,海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海南率先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率先取消了農業特產稅;率先實行城鄉九年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率先對邊遠貧困地區和核心生態保護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施“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推進“一縣(市)兩校一園”工程,合作辦學辦醫成果豐碩,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全國名校和解放軍301醫院等高水平醫院先后在海南設立附屬中小學、分院;5年減少貧困人口61.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2.3%降至1.5%,517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出列。
民生暖陽,幸福家園。3.5萬平方公里的瓊州大地上,一件件民生實事,正鋪就海南的幸福底色。
(原載《科技日報》2018年4月12日3版,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紅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