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宣布了一件大事 :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海南省委迅速組織11個考察團分赴全國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考察學習,并及時總結經驗,以求充分借鑒,建設體現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海南發展定位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融會貫通學經驗,凝心聚力謀開放,南海網特別推出專欄“自貿區(港)專報”,及時報道海南探索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的進展,并集納國內11個自貿區和國際自貿港的相關新聞,助力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
陜西自貿區楊凌示范區片區以農業科技創新和示范推廣為重點
全方位打造現代化農業國際合作中心
陜西自貿區楊凌示范區片區綜合服務中心。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李慶芳攝
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5月底的楊凌風吹麥浪,金色的麥穗顆顆飽滿,等待著夏糧豐收序幕的開啟。
作為擁有21年歷史的全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不僅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科研優勢在這片土地上為農民們孕育希望,近年來也利用其農業優勢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等。2017年4月,中國(陜西)自貿區(以下簡稱“陜西自貿區”)正式掛牌,楊凌示范區片區成為全國11個自貿區、33個片區中唯一一個主打“農業”特色的片區。
“農業無疑是楊凌的頭號招牌,圍繞‘創新現代農業交流合作機制’的改革試點任務,以農業科技創新和示范推廣為重點,借助自貿區平臺政策優勢全面擴大農業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打造‘一帶一路’現代化農業國際合作中心。”陜西自貿區楊凌片區管委會副主任閔利乾介紹,楊凌正從涉農領域投資、貿易、科技及人文交流等方面全面發力,推動“打造‘一帶一路’現代化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建設世界知名農業科技創新城市”的目標。
優化營商環境 為涉農服務“養好地”
受益于陜西省工商局推出的“微信辦照”服務,從事農業技術開發等業務的陜西兆福項目建設咨詢有限公司通過微信平臺辦理了營業執照。去年7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楊凌示范區片區考察時為這一舉措點贊。現在,楊凌示范區片區又推出“全域通辦”,企業可在片區內20余個辦事網點就近提交材料,申請辦理營業執照。
自陜西自貿區掛牌以來,楊凌示范區片區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推出各項措施優化營商環境。在建設項目審批領域,楊凌示范區片區推出了多規合一、多評合一、多圖合一以及聯合評估、聯合驗收的“三合兩聯”審批模式,讓一個項目在60天內即可完成從立項備案到獲得施工許可。
2018年是陜西省營商環境提升年,楊凌示范區片區也推出了《楊凌示范區片區營商環境提升十大行動方案》,進一步加大“放管服”力度,推動“馬上辦”,眼下,他們已經嘗試將建設項目審批從60天縮減至35天,爭取盡早實現常態化。同時,楊凌示范區片區還通過“一口受理,并聯審批,七證合一,五十三項聯辦”等,將企業登記注冊時長從自貿區掛牌前的5天縮減到如今的3天,還要在今年內努力將其縮減到1小時內并實現常態化。
高效率帶來的是楊凌整體營商環境的全面優化,一個個項目在這里落地。掛牌以來,楊凌示范區片區內新增各類市場主體684戶,同比增長106%,其中新增各類企業594戶,同比增長127.6%。楊凌示范區片區在2017年陜西省各自貿片區營商環境監測評價排名中位列第一。
搭建交流平臺 種田也要“國際范”
在中以節水技術示范園,本地企業與以色列知名節水設備生產企業合作建設下,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灌溉示范系統在這片麥田里得到應用。先進的技術不僅幫助農民們節水,也實現了智能化灌溉,農民用手機即可掌控灌溉時間、水量等。
自1997年成為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來,楊凌就一直依托其農業科研優勢不斷推動農業國際化合作與交流,建設6個海外示范園區。然而,受制于示范區內沒有海關、檢驗檢疫以及綜合保稅區等相關環節,楊凌在國際農業合作道路上步子邁得并不大。
“自貿區掛牌1年來,對楊凌農業進出口的工作上有了較大提升。我們圍繞制度創新、政策制定積極打造國際農業合作交流的平臺,為推動日后的具體業務開展打好基礎。”閔利乾介紹去年陜西自貿區掛牌以來,楊凌示范區片區借助自貿區平臺優勢,積極打造“1+3”農業國際合作平臺,引進涉農商會、協會、政府組織等入駐楊凌示范區片區,專門對接涉農工作。“3”即是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美國3個國家建設中國楊凌農業企業投資促進服務中心,“1”是在陜西自貿區建立楊凌國際農業科技商務平臺。
目前,該平臺正在努力建設中,平臺已引進哈薩克斯坦國際一體化基金會、德國中小企業聯合會等7個國外機構入駐國際農業科技商務平臺。楊凌示范區片區推動建設了莫桑比克、烏克蘭、迪拜等3個海外示范園區和中美、中以2個楊凌科技試驗園區。此外,楊凌示范區片區已經申請在片區內設立綜合保稅區,方便涉農物資的進出口。
“自貿區的建設對楊凌而言也是品牌的塑造,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海外涉農企業慕名聯系楊凌,我們也希望以此聚集市場主體,找準企業需求,逐步探索解決,以創新驅動楊凌農業發展。”閔利乾說。
培養職業農民 結出農業碩果
“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幫著農民賺”在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的門口上方,紅色的橫幅格外顯眼。這個由馬新世等5位楊凌農民合伙創建的創業創新園中有90個大跨度非對稱雙膜大棚,通過在大棚內種植不同農作物對基質營養枕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生物源農藥的綜合防控技術等多項技術展開試驗,每個大棚就是一塊“試驗田”。農民們可以在創業創新園內學習新技術隨后帶回去推廣;技術項目可以找上門來,與園區進行試驗合作。
為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楊凌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他們中既有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也有返鄉大學生,大家的共同點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
據了解,陜西目前已有1萬多名職業農民,帶動產業發展。楊凌利用自貿區政策,選派農民在國外接受培訓,在國外種地。楊凌還在以色列、新西蘭、美國、荷蘭設立4個海外職業農民培訓中心,今年計劃推動100位農民出國接受實用技術培訓。
在馬新世看來,楊凌示范區成為自貿區片區之一后,帶給農民最大的實惠就是推動了農業科技、農產品等方面的國際交流。
自貿區掛牌1年來,楊凌示范區片區“現代職業農民高校培訓新體系”等9個創新案例被評為陜西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楊凌示范區片區開展農業全產業鏈的生產經營模式被商務部作為自貿試驗區創新亮點對外發布,初步形成了可在全省乃至全國復制推廣的“楊凌樣本”。
(本報海口5月26日訊)
數說
陜西自貿區
截至目前,165項試點任務已全部啟動。其中實施“多證合一”綜合審批運行服務模式、簡化“資金池”管理等48項任務已經完成,正在全面深化。
同時,對上海等自貿試驗區123項改革試點經驗進行復制推廣
金融服務創新
出臺金融政策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開通自貿區“賬戶核準綠色通道”,截至2018年3月底,累計開立企業基本賬戶501戶
截至2017年底,自貿試驗區內共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174家
“放管服”改革
將213項省級管理事項下放(委托)自貿試驗區辦理
數據整理/本報記者 尤夢瑜 制圖/楊薇
責任編輯:張紅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