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Health(全健康)——新時代賦予的新內涵
南國智庫、海南南海健康產業研究院和海南醫學院 聯合課題組
前 言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短短兩個多月全球也在蔓延。通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光有人的“大健康”是不夠的,不完整的。由“大健康”往“全健康”過度,即是質的飛躍,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面對全新的“全健康”理念,南國智庫、海南南海健康產業研究院、海南醫學院組織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有關專家學者,成立《海南自貿港全健康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聯合課題組,就此提出相關理論和實踐對策與建議,期待為更加完善建設海南自貿港提供學者智慧和專家方案。
One Health(全健康)——新時代賦予的新內涵
張東獻
張東獻 教授 博士
“One Health”較權威的定義是:地區、國家和全球多學科的協同合作,以實現人類、動物和環境的最佳健康狀況。該理念于2003年由美國獸醫博士威廉·卡瑞 (William Karesh)提出,一經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各個國家也紛紛展開該理念的相關研究和實踐應用。隨著動物傳播疾病暴發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特別是在當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蔓延下,“One Health”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專業團體所青睞,包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同時還得到了許多國家機構和各行各業專業人士的支持,呼吁采取“One Health”的方法來預防、發現和應對傳染病暴發。“One Health”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國內一些學者近年來積極投身于倡導和推動其發展。復旦大學聞玉梅院士于2013年發起“一健康基金”;中山大學陸家海教授團隊分別于2014、2019年主辦兩屆中國One Health國際論壇,成立了國內第一個One Health研究中心。關于對“One Health”的翻譯,學者們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健康”、“唯一健康”、“一體健康”、“一個健康”、“共同健康”、“協同健康”等等,還有學者建議譯為“萬健康”。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陳國強院士建議譯為“全健康”,并呼吁在中國開展“全健康”理論與實踐研究。作者認為“全健康”更符合我國國情和新時代發展需求,更有利于在中國推廣普及。應著重把“全健康”置于可持續發展戰略、健康中國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生態文明戰略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形勢之下,深入思考其內涵實質和發展需求,才能促進和推動其在中國的運用與傳播。為此,作者對“全健康”理念的內涵進行了初步思考,認為新時代至少應該賦予其六個方面的內涵,簡稱為“六全”,即全生命健康、全球健康、全方位健康、全周期健康、全因素干預和全政策保障。
一、全生命健康
應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人與動物健康。“全健康”的目標是提高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健康水平,不僅僅只關心我們人類自己。它致力于把人類醫學、動物醫學和環境科學相結合以改善人類和動物的生存及生活質量,從而實現人類、動物和生態系統的最佳健康。研究表明,超過60%的人類新發傳染病的病原來自于動物,其中75%來自野生動物,人畜共患病對人和動物都構成巨大的風險。從SARS、H7N9禽流感、甲型H1N1豬流感、埃博拉病毒到新冠肺炎,無不警醒著我們人類健康與動物密不可分。因此必須樹立整體健康觀,使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統籌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與動物健康。
其二是全人群健康,“一個不少、一個不落”。也就是國際社會倡導的“全民健康覆蓋”,即保障所有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獲得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而不至于背上沉重的費用負擔。簡單說就是達到全民健康覆蓋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要組成部分,“人人享有健康”已成為各國政府的政治承諾和責任擔當。
據WHO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球僅有一半人口獲得了基本衛生服務的覆蓋,仍有數億人無法獲得保持健康、管理慢性病或疾病康復所需的服務。我國一直重視健康事業的發展,致力于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的全球目標。2009年新醫改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經過不懈努力,目前已經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全民覆蓋,正在實施的健康中國戰略,也要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毋庸諱言,盡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在保障能力、效率和公平性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差距和不足,“全民健康覆蓋”一直在路上。因此,需要有“全健康”理念去指導深化改革,盡快建立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體系。
二、全球健康
“同一地球、同一世界、同一健康”是“全健康”理念所倡導的全球健康目標。
近年來,全球健康的興起與推廣,是以促進全人類健康、保障健康公平為宗旨,關注跨越國界和地域的健康問題,促進健康科學領域內部和外部的多學科合作,將群體預防和個體診療有機整合起來,為促進全人類健康服務。
新冠肺炎短時間內在全球蔓延流行,全球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健康帶來了挑戰,傳染病很容易從地方性疫情演變成全球性災難。在過去數十年,快速的全球化戲劇性地改變了全球的疾病譜,全球健康問題趨向一體化,健康威脅因素呈現多樣化。我們不僅要共同面對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的威脅,而且還要面對非傳染性疾病趨同化的挑戰,一些疾病諸如心腦血管疾病、肥胖、中風、糖尿病等原本被視為富裕社會才有的慢性病,也開始在發展中國家滋生蔓延。因此說,在全球化的時代,每個國家甚至每個人在健康威脅面前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樹立全球健康觀,以全球化視野去面對健康問題。
我國一貫堅持開展全球健康治理,是醫療衛生領域國際合作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積極參與健康領域國際事務,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積極開展對外醫療援助和全球應急處置,承擔國際人道主義責任。在我國遭受新冠肺炎嚴峻考驗的情況下,仍主動提供國際援助和分享防控經驗,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使命和擔當。
三、全方位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給“全健康”在中國實施指明了方向。要求由治病服務向健康服務轉變,由單一服務提供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轉變。全方位服務的終極目標應是實現全方位健康。從健康內涵上講,全方位健康不僅是指生理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健康、環境健康等方面。
全方位健康服務至少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從服務內容上講,應涵蓋傳統的預防、治療、康復、養老、臨終關懷等,也應有新興的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養生保健、保險服務等;從服務提供手段上講,包括中醫、西醫、運動治療、營養治療、音樂治療、氣候治療等;從服務場所來講,健康服務需要基層、社區、疾控、醫院、護理院、養老院等各類機構合理分工,有效協作;從服務的來源渠道來講,既要有政府提供的健康服務,也應該包括個體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差異化需要的健康服務;從服務形式上,隨著“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互聯網醫院的興起,遠程醫療、線上診療、線上健康管理等方興未艾,形成了線上線下多種服務形式并存的融合局面。此外,我國大力發展健康產業,也為全方位、多元化服務注入了活力。
四、全周期健康
是指覆蓋每個人從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
“全健康”理念下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每一個生命階段的人群,包括生命孕育、嬰兒出生前后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階段。根據不同生命階段的健康需求,制訂相應健康服務的內容和策略。《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15個專項行動,就包括了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婦幼健康促進行動、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和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對每一生命階段提出明確的健康促進策略。二是應強調每個人全生命階段的系統連續性服務。
近年來,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搭建起了醫療衛生服務的“四梁八柱”。但是各大服務體系內、外相對獨立,各自為政,缺乏圍繞全生命周期以健康為中心的協調與融合,導致醫防分離、服務碎片化問題長期沒有解決,影響服務質量和效率。因此,需要用“全健康”理念指導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盡快建立以人為中心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體系。
五、全因素干預
是指對影響健康的所有因素進行干預。“全健康”理念關注健康影響因素,致力于改善人類、動物和環境健康,以實現最佳生態健康的目標。
WHO研究表明,影響健康的因素包括四個方面: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衛生服務因素和個人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其中,個人行為與生活方式、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分別占到60%、17%。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以及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等不斷變化,健康影響因素變得越來越復雜,需要在“全健康”理念下統籌解決關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長遠問題。
近年來,國家針對影響健康的復雜因素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比如,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從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作為改革的重點,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統籌社會、行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針對影響健康的行為與生活方式、環境等因素,提出了實施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煙、心理、環境6項健康促進行動,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此外,隨著人與動物、環境關系愈來愈密切,需要進行多學科、跨地區、跨部門、跨國家的合作,共同面對復雜的健康影響因素,這也是“全健康”理念的應有之義。
六、全政策保障
全政策保障主要是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WHO提出并倡導的,是針對健康的宏觀社會和經濟決定因素,采取跨部門行動的一種策略。
近年來,我國重視健康政策的制訂,2016年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把“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作為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的六項方針之一。十九大報告中又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把健康問題從政府重視上升到中央統籌,從一個衛生部門職責擴大到多個部門參與,從單一管理引向多元治理,從關注治病轉向關注健康。之后圍繞這些政策要求,先后出臺《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新《環境保護法》、新《食品安全法》、《“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法規和政府行動計劃,為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
盡管如此,由于“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我國實施時間不長,存在著地方政府認知度不高、重視程度不夠,部門合作機制沒有形成,健康影響評價體系沒有建立等諸多問題,致使“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推進和落實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積極引入“全健康”理念,加大宣傳和發動,建立協調機制和問責機制,實行健康影響評價制度,保障“健康入萬策”真正融入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的決策和運行中。
概而言之,“全健康”理念內涵豐富,意義深遠,要想在中國落地生根,須在全球健康趨勢下緊密結合我國新時代經濟社會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需要,用全球化視野、全政策保障、全因素干預最終實現全生命、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
(本文撰稿人是海南醫學院管理學院教授、南國智庫與海南南海健康產業研究院聯合課題組高級研究員)
《海南自貿港全健康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研究
總策劃:韓潮光 羅建力 陳嘉奮
課題執行:南國智庫 海南南海健康產業研究院 海南醫學院
課題組成員:曾渝 王勇 馬金輝 蘇玉菊 張東獻 黃小玲 劉靜 徐瓊花 鐘麗 孫蕾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