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儋州市新州鎮學欄村的陳卓雄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經過幾年的勤勞苦干,陳卓雄家庭收入穩定增加,生活明顯改善,他不僅脫了貧,還一躍成為村里公認的“脫貧之星”。
陳卓雄介紹目前這個水塘比較適合養殖蛋鴨。 南海網見習記者 符碧霞攝
“我家沒有地,文化、技術我也都沒有,空有一身力氣。”陳卓雄打趣自己說。早些年,家里沒有土地和資金發展產業,還有四個小孩要撫養,那時夫妻倆打零工賺的錢恰好夠一家六口的生活費,銀行卡里最多也就幾百塊。“那時候的生活都不知道怎么形容,太苦了,太難了。”陳卓雄苦笑道。
慶幸的是,生活再難,陳卓雄一直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在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各種扶貧政策接踵而來,勤勞的陳卓雄,抓住機會,在扶貧干部的支持和幫助下,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喜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脫貧致富之路——養殖蛋鴨。
“我小時候就喜歡養鴨,我經常跑去其他村民家看他們養鴨。”陳卓雄介紹,當時他向親戚朋友借錢,加上貸款共投入10萬元養殖蛋鴨,利用家附近的十畝水塘,陳卓雄建了一個200平米的鴨欄 ,截至目前陳卓雄的鴨欄里已有3000只蛋鴨,平均每天都可收1000余個鴨蛋,情況好的時候一天會有2000個。
陳卓雄的妻子在那大照顧四個在上學的子女,而他自己一人在學欄村養殖蛋鴨,忙時,陳卓雄的父母會過來幫忙。由于人手不夠,陳卓雄只能決定批發蛋鴨,而不是自己拿到市場去賣,“自己拿去市場賣收入肯定會更多,但是現在我一個人沒辦法,只能等孩子們都上高中了,我愛人就可以來幫我了。”陳卓雄開心地說,現在基本早上不到十一點,陳卓雄的鴨蛋就會被售空。在他的鴨欄待一早上,你會發現不斷有人騎著三輪小貨車來買鴨蛋,一買就是好幾箱。陳卓雄的父親說:“我們家的鴨蛋都要提前預訂的,來晚了就賣光了。”
養蛋鴨小有規模后,陳卓雄想著不能停滯不前,要繼續向著致富的目標前進。“我這里的環境不適合養肉鴨,養蛋鴨好養些。”陳卓雄解釋道,起初他想多養一些其他品種的鴨,但是考慮現在這個鴨欄不適合養殖后就放棄了,只能先不斷擴大養殖蛋鴨的規模,等到條件充足的時候在考慮其他品種。
陳卓雄靠勤勞雙手,詮釋了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真理。他希望能繼續努力,早日將貸款還清,回饋政府,并用自己的例子,鼓勵身邊的貧困戶,大家一起向美好的明天前進!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儋州12月18日消息 南海網見習記者 符碧霞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