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了4800只鴨子,大部分鴨子已經開始下蛋,除去飼養成本,每日可收入700元。”12月17日下午,儋州市峨蔓鎮田井村委會玉堂村貧困戶張可清在村子周邊的池塘里放養鴨子,成群的鴨子在水里游弋,用翅膀拍打著水面,發出撲通撲通的聲響。看著鴨子在池塘里玩耍,張可清感慨說,鴨子現在是家庭重要的收入來源,也是家庭致富的希望。
張可清在池塘邊喂養鴨子。南海網記者 李紹遠 攝
張可清家庭一共4口人,家庭曾經也過得十分滋潤。但在10多年前,張可清妻子被檢查出患有重病,家庭所有收入就都用在治療費用上。為了治療好妻子的病,張可清四處借錢,欠下了債,家庭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2015年,儋州市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后,了解到張可清的家庭情況,經審核后將張可清家庭列入儋州市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有養鴨子的經驗,以前可以說是養鴨子發家,后面妻子生病了,治病開銷大 ,家庭才變得貧困。”張可清說,幫扶干部在了解他的基本情況后,建議他繼續養鴨子,通過發展養殖業脫貧致富。“有了幫扶干部的支持和鼓勵,我就向銀行貸款了3萬元作為產業資金,再和親戚朋友湊一些,就干起了養鴨子的老本行,還擴大養殖規模。”
“養鴨子是我的老本行了,我有信心養好。也想通過養鴨子,把欠債還了,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張可清說,養鴨子也是有風險的,特別是來臺風的時候要十分注意。降雨量大了,水面上漲淹沒鴨欄后,鴨子就會順著水流走失。前些年,因為臺風天氣,他走丟了600只鴨子。
“他為人勤快,肯干。發展養殖業是一條不錯的路子。”張可清的幫扶責任人盧業耿介紹,張可清本身具有勞動能力,還有養殖鴨子的經驗,其家庭是因病致貧。在了解到他家庭的基本情況后,就建議他繼續養鴨子,并逐步擴大養殖規模,通過發展產業脫貧。通過這幾年發展養殖業,張可清不僅還清了債務,讓家庭擺脫了貧困,還獲得了儋州市就業局評選的儋州市創業脫貧致富之星。
迷彩服、草帽以及一條長棍就是張可清養鴨子的基本設備,有時候還背著谷子、玉米等鴨子的飼料。每天一大早,張可清就趕著鴨子到村子周邊的池塘放養覓食,中午或者下午時間,他就開始飼養鴨子,喂飽鴨子后再趕著鴨子回到家中。
“有了政府的幫扶,家庭渡過了困難。現在就想著把養鴨的產業繼續擴大,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張可清說,目前,4800只鴨子每天可下蛋4000個,一天就能有700元收入。除了賣鴨蛋外,他養殖的肉鴨也可以銷售了,計劃到年底就陸續賣出,給家庭增收,過個好年。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儋州12月17日消息 南海網記者 李紹遠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