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不平凡的2018
海南牢記囑托,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綠水青山處處可見 生態文明蔚然成風
■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歲末年初的海南,新聞不少。
汽柴油開啟國Ⅵ時代、“國六標準”輕型汽車上路步伐臨近、“禁塑令”呼之欲出、“量身訂制”《海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規范我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每一條新聞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海南以最嚴的措施,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海南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
一年來,海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毫不松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正如省委書記劉賜貴指出,要把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基礎保障和特色優勢,嚴格落實源頭把關責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規矩其道 恒以守之
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2018年12月13日,一場特殊的會議在海口舉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規劃兩個部門的上百名相關工作人員到場。會議的主題,是關于啟動我省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暨“三線一單”編制工作。
“三線一單”,指的是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要抓住管控這一核心,通過‘劃框子’‘定規則’,把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矩立在前面。海南在這方面有良好的工作基礎。”生態環境部環境評估中心總工程師李天威說。
按計劃,我省到2019年底前,要編制形成覆蓋全省和省轄海域的“三線一單”,形成落實到生態環境分區環境管控單元的管控要求。
劃定并嚴守“三線一單”,是為了在發展過程中算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不斷擦亮我省綠色發展的生態“底色”。
2018年12月,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落實好省委七屆二次全會通過的生態文明建設30條決定,充分發揮“多規合一”引領發展和對資源配置的指導、管控作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優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頂層設計。對所有新上項目,要堅持從快審批和嚴守底線相結合,如果突破了生態底線,即使能帶來再多的稅收、再多的GDP,也堅決不上。
綠色,是發展的風向標。
翻閱建設項目環境審批檔案,可以發現,因不符合產業環保政策而被“一票否決”的項目不在少數。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負責人符朝輝記得,陵水一個礦業項目就曾因環評沒有通過而被否掉。
“這個項目礦區90%的面積在我省劃定的省級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符朝輝介紹說,根據規定,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禁止礦產資源開發。
樹立新發展理念、轉變政績觀,依靠健全的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體系。
當前,我省在推動出臺《海南省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海南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海南省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等法規規章的基礎上,持續不斷積極推動環境保護地方立法立、改、廢,完善我省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體系。
2018年起,我省正式實施的新辦法,根據《海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全省19個市縣(區)(含洋浦、暫不含三沙)劃分為5大類,分兩個平臺進行差別化的考核,并取消了除海口、三亞、洋浦、儋州、文昌、瓊海、澄邁之外的12個市縣GDP、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的考核,旨在落實新發展理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徹底扭轉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的政績導向,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搞得好不好,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很重要。海南正發揮“綠色指揮棒”的重要約束和導向作用,改變地方的“唯GDP論英雄”,為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的干部撐腰鼓勁。
我省以實際行動,不斷推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體制的“拼圖”,方圓其理,規矩其道,為生態文明建設積蓄能量。比如2018年11月1日起,《海南省河長制湖長制規定》正式施行,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沒有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空中樓閣。我省以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為引領,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描繪生態新藍圖。
(本報海口1月4日訊)
相關新聞>>>
海南,不平凡的2018 | 綠水青山處處可見 生態文明蔚然成風
海南,不平凡的2018 | 海南力推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