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海南“鄉村振興青年先鋒”事跡報告會在南海網3樓演播廳舉行,圖為李達寬正在作報告。記者 任桐 攝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歌詞中描繪的景色,就是屬于李達寬的童年記憶。他說:“小時候,每天上學前、放學后都要到山上或是河邊放牛。這就是農村孩子最大的樂趣。”
李達寬,1993年出生在澄邁縣金江鎮善井村。出于對家鄉的熱愛,他大學時毅然選擇畜牧獸醫專業,一心想著為家鄉傳統的養殖業做點兒什么。2014年臨近畢業時,他和大學同窗擬定的創業計劃書獲學校認可,得到了一筆1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拿到資金后,他馬上回到澄邁扎圍欄、搭棚子、買種牛,當起了“牛倌”。
畢業后,李達寬創建了澄邁凱迪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創業至今6年,采用“合作社+種苗+農戶+貧困戶+育肥基地”的路子,直接帶動農民就業約520人,增收合計1000萬元以上,累計培訓農戶和貧困戶1200人以上,使當地的養殖業得到快速發展,促進百姓增收。
兒時記憶 迸發出一個創業的夢想
雖然兒時放牛的記憶是美好的,但李達寬也同時看到了海南農村養殖產業的落后。他回憶道:“平時,雞、鵝、牛、豬生病了,村里沒人能給予治療,給養殖戶造成損失。”
李達寬心里暗暗發誓,以后一定要走出去,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治好那些雞和鵝,不再讓村民們一年辛苦養殖的希望化為泡影。帶著這個想法,李達寬在報考專業時,二話不說就選擇了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畜牧獸醫專業。
“當時父母非常反對,村里人也取笑我。”李達寬說:“那時大家都說,好不容易考出去了,學畜牧和在農村里有什么區別,沒啥出息。”
可是,李達寬卻很堅持。因為他明白,傳統養殖觀念百年如是,早已根深蒂固,想改變村民的想法并不是說說就可以,而是要真正讓他們看到改變,并在這種改變中切實嘗到甜頭才行。
“在校時幾次社會實踐,讓我看到了摩拉水牛的高價值,可動手創業一個月后,我才發現這種牛需要兩三年才能出欄,資金回籠太慢。”李達寬馬上想到,可以發展養雞、養鵝等產業“以短養長”,隨后便四處籌款購置了浙東鵝、文昌雞種苗開始養殖。
返鄉創業 創辦現代化農業合作社
“每天早上,我都要去牛棚、雞棚轉轉。”李達寬不禁感慨:“想當年,我只養了十幾頭牛和十幾只雞,還算不上創業??慈缃?,規模上翻了幾十倍,真是很有成就感。”
時間回溯到2014年,李達寬畢業后正式返鄉創業,創建了澄邁凱迪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我把合作社定義為集科研、實驗、示范、科技推廣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合作社。”李達寬表示,經營項目主要有海南黃牛、生態草雞、生態草鵝、生態土豬短期育肥,牧草、無公害蔬菜種植等。
然而,2014年7月臺風“威馬遜”席卷而來,給他的養殖場造成了不小的損失。2014年8月,澄邁縣發放給李達寬8萬元返鄉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這為他“東山再起”助了一把力。“靠著這些資金,我又購置了一批澄邁福牛、黃牛以及黑山羊等,銷量都不錯,創業之路也自此逐漸明朗了起來。”
據了解,李達寬采用“合作社+種苗+農戶+貧困戶+育肥基地”的模式,與當地貧困戶和農戶合作,如今已建存欄5000只雞的欄舍,年出欄20000只雞;建存欄2000只鵝的欄舍,年出欄10000只鵝;建存欄300頭牛欄舍,年出欄600頭牛;建存欄300頭豬的欄舍,年出欄2000頭豬。
同時,合作社與海南大學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創建當地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養殖園區,形成一個“糞肥田,田增產,糧養畜,畜產肉,肉賺錢”的鏈條式產業,達到合作社與農戶雙贏。
反哺家鄉 帶動農民增收千萬元以上
李達寬正在喂牛。受訪者供圖
含辛創業,反哺家鄉。李達寬利用自己學習的畜牧養殖技術,將摩拉水牛和本地水牛雜交,培育出了生長速度更快、個頭更大的種牛,吸引了許多縣外的養殖企業、養殖戶前來購買。同時,他利用優質種牛為周邊農戶家的母牛配種,待生出的小牛成長至6個月大后,再用高于市面價格10%的價格購回,育肥后直接屠宰或直銷屠宰商。
記者還了解到,李達寬的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將優良的種牛、雞苗、豬苗、鵝苗給農戶和貧困戶飼養,提供各種新技術,并免費向貧困戶和農戶提供優質種公牛精子和豬精。
海南“鄉村振興青年先鋒”事跡報告會海報
自2014年成立以來,李達寬的合作社共帶動當地黃牛養殖戶200戶、黑豬養殖戶20戶、草雞養殖戶29戶、草鵝養殖戶31戶,直接帶動約520名農民就業,增收合計1000萬元以上。
同時,自2016年8月至今,合作社作為澄邁、儋州等市縣扶貧物資詢價單位,為多個市縣貧困戶提供畜禽種苗合計約3萬頭(只)以上,帶動貧困戶1000戶以上,并與貧困戶達成回購協議,直接帶動貧困戶增收。
“飲水思源,家鄉給了我這片創業沃土,我也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家鄉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李達寬說。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澄邁5月3日訊 記者 任桐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