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傳統土糖,是吳少玉心底最濃的鄉愁。
“傳統土糖1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能產生出不同的糖品。”吳少玉印象最深的是,凝漿環節出的糖漿。“父親拿蒜苗、蔥苗或是甘蔗,直接沾上糖漿。糖漿干了,就成了一只‘棒棒糖’,特別清甜。”
這種清甜就是家的味道。也正是因為這個久久不能忘記的清甜味道,吳少玉毅然放棄大都市里的生活,懷著一顆傳承傳統文化的心,返回家鄉繼承父親制糖技藝,重啟糖寮,開辦公司,把根扎在家鄉的土地上。
“我的公司以‘憶家’命名,有著深刻的意義。”吳少玉說,一塊小小的土糖,中間藏著自己對家鄉的濃濃情感。同時,也希望更多在外漂泊的游子能憶起家鄉,早日回家,一起為家鄉建設打拼,一起將家鄉的土糖傳承下去。
海南“鄉村振興青年先鋒”事跡報告會海報
找尋兒時記憶 傳承一份文化
傳統土糖制作,是一份流傳數百年的文化。
儋州是海南傳統制糖的主要產地之一。清代年間,儋州有不少民間傳統制糖小作坊,也叫“糖寮”。由于傳統制糖技藝比較復雜,真正掌握全部技藝的人并不多,加之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到了21世紀初,各家糖寮早已熄火,民間掌握傳統制糖技藝的人日趨減少。能夠掌握相對完整制糖技藝的,僅剩白馬井鎮學蘭村的吳氏家族。
吳少玉的父親吳小健是儋州土法制糖吳氏家族的第5代傳人。也正因此,吳少玉的兒時,一直與土糖制作相伴。
她回憶:“一口老鍋,一個茅草棚,就是一個作坊。父親汗流浹背,按照18道工序制糖,沒日沒夜地干,最多也只能壓榨1噸甘蔗,僅有200多斤糖,賣不出多少錢,勞動量卻很大。”
學蘭村地處偏僻,不靠山,不靠海,村民大多以種植甘蔗為生。吳少玉是學蘭村第一個女大學生,今年31歲。大學畢業后,她和丈夫在上海開辦了一家假牙加工廠,生意十分紅火。
2013年,吳少玉和丈夫回老家過春節,那天,年過半百的父親拿出一塊家傳手藝做的土糖,感慨道:“人老了,鍋舊了,甜蜜的土糖越來越少了,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
回到上海之后,吳少玉的腦海里一直縈繞著父親的話。在她看來,一塊小小的土糖,是流傳數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沒了,根就沒了。把這份手藝傳承下去,我覺得這是我的一份責任。”
2013年開始籌備,2014年開始正式生產。一間舊屋,一口老鍋,吳少玉記憶中的糖寮回來了。牛拉石轆榨蔗、鍋灶熬糖、瓦器分蜜,榨汁、開泡、趕水、搖瓢、凝漿、看糖、打沙等18道工序一一重現。
創業路上幾經坎坷 改良工藝打開銷路
創業并非一帆風順,吳少玉深有體會。
第一年生產的土糖,由于保存不當,六七成出現霉變,只得全部召回銷毀,直接損失10多萬元。緊接著又遇到強臺風,糖寮受損嚴重,結完村民甘蔗貨款和工人工資后,吳家只剩下1200元。吳少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
這時,父親安慰她:“糖寮毀了,手藝還在,我們可以重來。”在父親的鼓勵下,吳少玉下定決心,不僅要重建,還要擴大規模,建一個洪水沖不走、達到先進生產標準的糖廠。
懷著“背水一戰”的決心,吳少玉賣掉了上海的房產,重籌資金,重起爐灶。2017年初,在政府支持下,她重建糖寮,將土糖制作的傳統技藝與現代設備相結合,從生產、包裝到配送制定嚴格的科學流程。“吳氏糖寮”正式取得了生產許可證,成為全省傳統工藝土糖行業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規模最大的“傳統土法制糖基地”。吳少玉還為自家的土糖申請了“海儋”商標。
想要在當下振興儋州土糖事業,傳承和改良古法工藝是必由之路。為此,吳少玉一心撲在技術攻堅上,通過向專家、企業、老工匠討教和不斷鉆研,她創造出了高效和傳統兼顧的現代制糖工藝。
此外,儋州土糖以前都是大條塊,一塊800克,包裝也比較簡單,推向全國市場后,反響比較一般。隨后,公司根據市場需求,推出多種規格的小塊土糖產品,細分為土糖、糖粉和牛糞糖等,讓消費者有多樣化的選擇,進一步打開了銷路。
2017年3月,她的“吳氏糖寮”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同年海儋土糖“土法制糖”工藝被納入海南省博物館非遺展示中心。
建設土糖陳列館 打造“美麗糖村”
回報桑梓,是吳少玉從不曾忘記的一份責任。
“多虧了吳總,咱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掙工資、拿分紅,小日子越過越甜蜜!”白馬井鎮學蘭村脫貧村民唐著旺感慨道。
隨著土糖產業的發展,在海南憶家食品有限公司的基礎上,吳少玉先后成立儋州海儋甘蔗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海南學蘭集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逐漸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傳統手工藝”的產業經營模式。從2017年9月開始,帶動白馬井鎮374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截至目前,一共發放了72.6萬元的年底分紅。
與此同時,吳少玉還在企業設立“三保障”基金,連續3年出資幫助貧困戶解決住房、醫療和教育等方面困難,解了貧困戶的后顧之憂。她還為村里返鄉創業的12名大學生免費提供線上銷售平臺和線下辦公場所、機器設備,使他們提振信心,更愿意扎根農村,建設家鄉。
4月26日上午,海南“鄉村振興青年先鋒”事跡報告會在南海網3樓演播廳舉行,圖為吳少玉正在作報告。記者 任桐 攝
因為土糖,學井村越來越出名。2019年,該村成功申請五星級美麗鄉村項目。“占地3000畝的高效農業觀光園正在規劃建設中。”吳少玉說,依托土糖產業,把家鄉打造成“美麗糖村”的夢想正在實現。
她告訴記者,原定今年3月份建成的土糖陳列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不得不延后至10月1日開放了。土糖陳列館設在學井村的工廠里,總面積900多平方米,規劃設計了一個陳列館和一個體驗區。“游客來了,不僅可以了解土糖的文化和制作工藝,還可以親身一試,自己做一塊土糖。”
吳少玉在辦公室。受訪者供圖
儋州土糖,在吳少玉的努力下,正在以符合當今時代特色的方式傳承著。她說:“下一步,我們還要籌建一條深加工生產線,圍繞儋州土糖做出更多的食品,比如烘焙食品、休閑食品等,讓傳統的文化在創新中傳承,這樣才能流傳得更久。”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儋州5月1日訊 記者 任桐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