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咕……”12月15日下午,在儋州市峨蔓鎮田井村委會玉堂村一處養雞場里,貧困戶張紅梅手里拿著膠桶,里面裝著大米、稻谷等飼料準備給雞喂食。隨著他嘴上咕咕的叫喚,不一會身邊就圍滿了文昌雞,其中還有幾只番鴨。“別看這些雞個子小,蹦跶起來也能飛得老高。我每天按時喂養,希望它們長快些,到年底拿去市場賣,又是一筆收入。”張紅梅樂呵呵地說。
張紅梅在自己的養雞場飼養文昌雞。 南海網記者 李紹遠 攝
張紅梅是玉堂村人,家庭共有6口人,是儋州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對于養殖,他已輕車熟路。他說,在2016年以前,他就是養豬大戶,養了幾百頭豬。最終養豬產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失敗。2016年,駐村干部進村開展扶貧工作后,幫扶干部建議他發展養雞產業。“幫扶干部說我有過養殖經驗,可以發展養雞產業,還叫我參加培訓學習養雞技術。”張紅梅說,學習回來后便開始發展養雞產業,向銀行貸款了3萬元,引進幾百只文昌雞開始養殖。
這幾年來,在張紅梅的細心照料下,養雞產業越做越大,今年5月他又投資5萬元,引進文昌雞放養,文昌雞最多時候達15000只。“發展養雞產業后,家庭增收了,家庭在2017年12月順利脫貧。”張紅梅說,今年賣了幾千只文昌雞,掙了一筆。現存欄有4000多只文昌雞。“現在市場價格比較穩定,預計銷售價格為20元/每斤,按照這個價格估算,我一年收入可入賬約18萬元。”
張紅梅在自己的養雞場飼養文昌雞。 南海網記者 李紹遠 攝
從貧困戶到養雞大戶,張紅梅說,創業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起初,發展養雞產業,是因為自己有養殖技術,再加上幫扶干部的幫扶,心中有底氣。但養殖技術要不斷地提升,才能適應產業的發展。“每周一的扶貧電視夜校我都去學習,在養雞過程中遇到問題,就找鎮畜牧站的工作人員請教。剛開始創業的時候,資金不足,沒錢買飼料。政府就幫扶了我一些養雞的飼料,我才渡過這個難關。”
“繼續發展養雞產業!家庭脫貧了,肯定想要更好的生活。”張紅梅說,前兩日峨蔓鎮政府開展扶貧消費活動,他拿40只文昌雞去展銷,現場就賣出了20多只,剩下的他拿到市場去零售,一天就賣完了,掙了2400元。對此,他更堅定了要繼續發展養雞產業的念頭。
“想要過上好的生活,就要靠自己努力,勤勞致富。”張紅梅說。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儋州12月16日消息 南海網記者 李紹遠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