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古代蒙學教育體系形成于宋代,興盛于明清。據清道光《瓊州府志》記載,明初詔令每十五家設一社學,延請生員有學行者訓軍民子弟。正統、景泰年間,朝廷再次要求郡邑選良士主持社學以訓童蒙。成化年間,瓊州共有社學179所。除了社學,古時海南還有私辦的家塾、族塾、門館、村塾等,其中村塾多由鄉紳集資創辦。蒙學教材以《二十四孝》《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日用雜字》等讀本為主,注重基礎識字和倫理教化;進階階段漸次引入《龍文鞭影》《成語考釋》等典籍,最終系統研讀“四書五經”,形成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知識體系。
蘇軾筆下的海南蒙學
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的一天,在海南昌化軍桄榔林深處的茅檐下,一位老者獨坐燈下。檐角漏雨聲與遠處蛙鳴交織成夜曲,卻在某個瞬間被鄰家兒童清越的誦書聲穿透。蘇軾剛遷入桄榔庵不久,就聽到了兒童讀書聲,心生喜悅,于是執筆寫道:“幽居亂蛙黽,生理半人禽。跫然已可喜,況聞弦誦音。兒聲自圓美,誰家兩青衿……引書與相和,置酒仍獨斟。可以侑我醉,瑯然如玉琴。”詩的大意是:幽靜的居所里蛙鳴蟲叫雜亂,我如半人半禽般棲居。聽到鄰居的腳步聲已覺歡喜,更何況傳來讀書誦詩的清音。孩子朗朗的讀書聲圓潤清亮,不知是哪家學子身著青衫誦讀……拿起書卷與誦聲相和,自斟自飲。書聲與酒意足以助我陶然,清越如玉琴鳴響。
蘇軾來海南島前,海南蒙學教育已悄然起步。全島多地設有私塾,私塾的影響甚至擴大到昌化軍一帶的村莊,因而出現了蘇軾聽兒童讀書聲的一幕。然而,由于缺乏教師,當時海南出現了有學舍無人住、有學堂無人教的狀況,蘇軾謫居昌化軍時作《和陶〈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提到“攝衣造兩塾,窺戶無一人”。后來,他又建載酒堂,取意“載酒問字”,表達了對海南文教發展的深切期許。
北宋時期的蒙學讀本主要有介紹歷史典故的《蒙求》、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孝經》、內容涵蓋百科的《千字文》、關于漢族姓氏的《百家姓》等,至于蘇軾聽到的兒童誦書聲,讀的是什么蒙書,就不得而知了。
趙孟頫草書《千字文》。資料圖
《千家詩》輯錄白玉蟾詩
《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簡稱《千家詩(宋本)》,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蒙學教材,主要用于兒童識字和詩歌啟蒙教育。編者是南宋詩人劉克莊,成書于南宋末年。這是一部詩歌類選集,收錄了大量唐宋詩人的作品,少數為南北朝和五代詩人作品。全書共二十二卷,分為十四門,收錄了360多位作者的1200多首律詩和絕句,人均3.33首詩。
劉克莊與海南籍詩人白玉蟾是同時代人,他似乎對白玉蟾特別欣賞,在《后村詩話》卷二中記述:“白玉蟾,姓葛名長庚……頗涉文墨,所至墻壁淋漓揮掃,能聳動人……”劉克莊在《千家詩(宋本)》中,輯錄了白玉蟾詩多達31個詩題54首詩,內容涵蓋時令、氣候、百花、竹木、禽獸、天文、地理、宮室、器用、人品等門類,數量遠遠超過人均收錄數。在這本書中,白玉蟾與唐代杜甫、李商隱,宋代蘇軾、黃庭堅、秦觀、陸游等人比肩,被列入少兒學詩唐宋才賢名單。
《千家詩(宋本)》中的白玉蟾詩《青梅》。陳雅如供圖
白玉蟾,原名葛長庚,號海瓊子、海蟾、瓊山道人、海南翁等,瓊山縣五原都顯屋上村(今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典讀村)人,為宋代道教南宗第五世祖。他生于海南,后來于武夷山傳道,又號武夷散人。白玉蟾才華橫溢,在詩詞、書法、繪畫、散文等領域皆有成就。他的詩歌飄逸不羈、內涵深廣,既有山水田園的描繪,也有對精神追求和道理修養的抒發,在狀物方面筆觸清新細膩,作為范文可圈可點,對少兒詩歌學習大有裨益。
丘濬與《成語考》
《成語考》又稱《幼學須知》,是明代大學士丘濬在國子監任職時所作。通篇用駢體文寫成,詞句對偶,容易誦讀,便于記憶。內容涵蓋自然、政治、倫理、生活常識、文事科第、技藝、宗教,并介紹相關的神話、故事、傳說、掌故,訓釋準確簡練。這本書流傳甚廣、經久不衰。
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收藏的不同版本的《成語考》。陳雅如供圖
丘濬在明代以博學多才著稱,被譽為“當代通儒”和“有明一代文臣之宗”。在創作這部蒙學經典時,他運用自己廣博的知識,以對偶的雅句將事物的名稱及其掌故連綴起來,將蒙學成語提升到“詩詞歌賦”的境界——細讀《成語考》,不難發現其中有《南溟奇甸賦》的風格。現存清代廣東省刊本多有“丘瓊山先生原本”“內閣丘文莊公原本”“遵依國子監原本”等字樣。
明代除了丘濬著蒙學讀本外,還有崖州人鐘芳著《小學廣義》,瓊山人王時元著《童訓》等,但未見諸本流傳。
保存至今的海南古代蒙學讀本十分罕見。近年在海南澄邁發現一部綜合啟蒙讀本《丘公訓蒙雜字原白》(咸豐七年刊刻)。全書有2552字,但有重復出現的字,如“人”“天”等。開篇為“圣賢道理,世情字樣。天高地厚,日短夜長。星斗云霧,雪月風霜。天地和合,人物禎祥……”內容涉及天文、地理、市井、農業、經商、家庭、倫理、人品、法律等,充滿了生活氣息,如“傷風咳嗽,觸水蠱病。不必問鬼,何用做齋”;又如“鄰舍附近,田坵相連。小矮蛋(疍)戶,大闊官衙”等。這是一部蒙書,不知為何書名要冠丘公之姓。
1950年前的海南啟蒙教育
隨著新的教育制度確立和新式教科書出現,傳統蒙學讀本逐漸被取代。出生于1936年的海南作家蔡明康先生告訴筆者,他老家在海南樂東的羅馬村,日軍入侵時,日寇強占村小學,學校被迫遷到村里的關公廟,他小時候因為貧窮上不了學,時常在關公廟的窗邊旁聽。他記得那時的教材有《國語》和《常識》兩種,《國語》第一頁有“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游戲;看看看,看圖書,圖書真好看”。蔡明康的父親蔡昌澤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學到更多知識,1940年他借來學校的延伸讀本《模范作文》用小楷抄錄一份裝訂成冊,書中有《一年來回顧》《迎春》《送春》《我的將來》《立志》等文章。蔡明康自幼堅持走自學成才之路,博覽群書,后來進行文學創作,著有詩歌、散文等多種書籍,于1999年獲得海南省作協文學開拓者十佳榮譽證書,其家庭2014年被授予全國“書香之家”稱號。
民國蔡昌澤、陳麟富手抄本《模范作文》。陳雅如供圖
海南解放前的紅色啟蒙教育獨樹一幟。1938年出生于海南島中部山區牙挽村的王學萍先生,是白沙起義中烈士的后代。1948年,他隨母親定居的什運村迎來解放。什運村隸屬白沙縣第二區,縣第二區小學就設在什運村,學校只有三間茅草屋,教師由瓊崖縱隊中的知識分子擔任,用海南話上課,教材為油印本。他記得掃盲讀本中有這樣幾句話“工農兵:工人做工,農民種地……工人愛機器,農民愛土地,戰士愛武器。”
“黎族孩子人人都能平等上學讀書,這在當時可以說是破天荒。”1948年后,王學萍在啟蒙教育中受益良多,后來參加工作,還考上了大學,走上了不一樣的人生道路。
(作者系海南省典籍整理與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原標題:蒙學有典海之南
責任編輯:王平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