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夢楠
編者按
當四月的春風輕拂書頁,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循著墨香,探訪三位當代讀書人的精神原鄉——《百家講壇》主講嘉賓、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海濱以學術為錨,在典籍長河中打撈思想明珠;海南省圖書館業務管理部主任韓川平化身書香擺渡人,帶領大家找到閱讀的燈塔;90后青年詩人小島則帶領讀者們在詩性潮汐中追尋靈魂的秘境。他們或深耕學理,或播撒書香,或捕捉詩性,共同編織著2025年的閱讀藍圖。在這個屬于所有讀書人的節日里,愿每位讀者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航線,讓閱讀成為對抗時空的永恒羅盤。
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海濱:
于詩酒中品讀文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的詩歌是一代代人繞不開的閱讀啟蒙,“明月”的清輝映照著游子的無眠,“白玉盤”的遐想寄托著華夏文明的浪漫。 在人工智能重構世界的今天,李白用文字編織出的銀河,仍在照亮我們追尋詩意的眼眸。
海濱。受訪者供圖
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海濱從事李白相關研究已有30個年頭。普通人如何通過閱讀走近李白,感受這位冠絕千古的“詩仙”魅力?
“大家在網絡上常常說‘一鍵三連’,我建議閱讀李白也‘三連’。”海濱介紹,他推薦的第一本書,是安旗教授所著的《李白傳》。第二本則是薛天緯教授的《李白詩選》,還有自己的《李白的長安道》。
在書卷氣與江湖氣交織間,海濱先生以研究者與傳記者的雙重身份,為我們鋪開一幅唐代詩酒江湖的文化長卷。
在唐詩研究領域,陳尚君教授的《唐五代詩全編》讓海濱贊不絕口。
“這部書超越了清朝編修的《全唐詩》,可以稱為三全之書。”海濱進一步介紹,從數量上來說,這是目前收集唐詩最全的書,對于唐代的每一個詩人都作了非常精要而全面的介紹。
把閱讀的維度拉伸向更為廣闊的天地。傳統文化類書籍也是海濱極為關注的領域。
在這方面,海濱認為,中州古籍出版社的《二十四節氣里讀懂中國》獨具匠心,它以24節氣為序,將歷史、詩詞與節氣相結合,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圖文并茂,實現電子化,讀者掃碼即可在線聽書。
在注重家風家教建設的當下,海濱推薦了兩本與之相關的佳作。
萬曼璐教授基于《百家講壇》主講內容完成的《千古家書》,選取12封名人家書為基礎,以細膩的筆觸解析書信內容,并圍繞其所關涉的具體人物及其家庭,連綴起一系列相關的精彩故事,文字干凈優雅,如和風細雨般滋潤讀者心靈。
張花氏教授的《是父是子:三蘇家風家教》對蘇氏家族家風的解讀新穎、全面且深入。圖書考證還原蘇軾家族幾代人的家風家教傳遞過程,透過家風家教現象,從心理學、教育學等角度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為當下家長教育孩子提供了諸多有益啟示。
“再將目光轉回島內,我也推薦幾本海南文化特色讀物。”海濱說,海南青年學者何杰華的《海瑞傳》作為海南文化的代表作品,值得一讀。
而《東坡帶你游海南》是一本將東坡文化與海南旅游完美融合的書籍,由海南古月心文化創意工作室團隊打造,圖文并茂,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還包含詳細的旅游攻略,是來海南旅游的絕佳指南。
“今年,我的讀書計劃還是圍繞自己的工作和興趣展開。”海濱表示,他會持續關注國內外李白研究的新成果,同時聚焦蘇軾研究中的蘇軾與海南、蘇軾與女性、蘇軾兄弟等話題。此外,洛陽的厚重文化底蘊也吸引著他,相關書籍成為他閱讀的重點之一。
讀書之余,海濱筆耕不輟,創作計劃依舊滿滿當當。
“《詩仙李白在人間》和《一生好入名山游》將陸續完成,后者將以12座山為坐標,串聯起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海濱透露,他創作的《李白十講》也即將面世,已經與北京大學出版社簽約,預計篇幅達25萬至30萬字。
今年,海濱的一大計劃就是重走李白之路,重走東坡之路,重走一些唐詩之路、宋詞之路。“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的讀書和自己的行走結合起來,在這過程中去捕捉和體會古人的經歷、思想、情感,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那樣一種情境下進行一種文學創作,留下了這么多千古名篇。”海濱說。
“對于讀者來說,‘躬行’同樣必不可少。”海濱坦言,走過半生,他對古人所談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更多理解,也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海南省圖書館業務管理部主任韓川平:
洞察潮流,與時代對話
從“碎片化獲取”邁向“體系化建構”,從“單向知識接收”轉向“多元文化共創”……從事全民閱讀推廣十二年,海南省圖書館業務管理部主任韓川平見證了海南閱讀推廣的蓬勃發展,也敏銳洞察到閱讀趨勢的變遷。
韓川平。受訪者供圖
韓川平說,數字媒介的興起讓閱讀場景變得豐富多樣,讀者主體意識覺醒,圍繞特定領域深入閱讀的“項目式閱讀”成為新潮流。更令人欣喜的是,讀者從被動消費者轉變為文化的解讀者、傳播者和共創者,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時代在變遷,但韓川平對閱讀的堅守卻始終不變,即:每一本打開的書都是一艘渡船,載著讀者穿越時空迷霧,抵達文明的此岸與彼岸。
談及今年的讀書計劃,韓川平用“根系與枝葉”來生動概括。
根系書單專注于本土文化研究,枝葉書單則著眼于學術前沿動態。以正在閱讀的《南海天書:更路簿》為例,這本海南漁民世代相傳的航海手冊意義非凡。書中記錄的200多條航線,每條都蘊含著華人在東南亞的遷徙密碼,為“海上絲路” 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學理支撐。通過深入研讀這類書籍,韓川平希望能挖掘海南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探尋其在歷史長河中的獨特價值,讓本土文化的根系扎得更深。
為了更好地推動閱讀推廣工作,韓川平還在重讀《認知天性》。這本書為她探索閱讀推廣的創新路徑提供了靈感,比如她發現“間隔重復法”特別適合推廣古詩詞。基于此,她計劃把館藏展覽過的描寫海南的古詩詞制作成“記憶盲盒”對外推送,讓讀者在時空交錯中感受文化的流動。
在韓川平今年的書單中,有兩本書格外引人注目。《技術時代的閱讀》由西班牙社會學家、文學批評家維森特?加西亞?德拉?孔查所著,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它直面人類閱讀面臨的挑戰——當機器能生成流暢文字,人類閱讀的意義究竟何在?書中給出“情感共鳴不可替代”的觀點,引發人們對閱讀本質的深刻思考。
中國當代青年作家陳春成的《夜晚的潛水艇》同樣別具魅力。書中通過“古畫追尋”“棋魂轉世”等奇幻故事,展現了傳統美學在當代生活中的隱秘延續。書中描寫古畫失蹤的段落,能讓讀者聯想起奶奶的老繡片,這種私人記憶與公共文化的碰撞,傳遞出獨特的閱讀溫度,是機器永遠無法模擬的。
韓川平介紹,兩本書形成微妙的對話:《技術時代的閱讀》守護人類閱讀的情感本質,《夜晚的潛水艇》實踐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
它們共同強調,在全球化和技術變革的浪潮中,人類通過“閱讀—創造—踐行”的循環,維系精神世界的獨特性與連通性的重要性。
在長期閱讀實踐中,韓川平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立體閱讀法。“三色批注法”用不同顏色標記核心觀點、案例聯想、疑問與反駁,將書頁變成動態思考場;“時空拼圖法”通過跨時空對照閱讀,實現不同文本的思想嫁接;“倒逼輸入法”要求讀完書后進行成果轉化,如寫書評、制作海報、錄制解讀等。
“當學術成果能照亮普通人的生活,閱讀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儀式,而是像騎樓老街的青磚一樣,成為觸手可及的文化肌理。”對于希望培養閱讀習慣的讀者,韓川平建議先破除“必須讀完”的“閱讀焦慮”,找到自己的“閱讀生物鐘”,從“微習慣”入手,讓閱讀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90后青年詩人小島:
在閱讀中,讀懂日子的詩意
“開了詩人書店后,我才真正學會了,如何做一個讀書人。”閱讀,對于90后青年詩人小島有著獨特的意義。
小島。受訪者供圖
環游了20多個國家,閱讀幫助小島走進自己的內心,了解內在的靈魂。2023年,小島回到故鄉陵水,開了一家書店,以書會友,講一些生活里的樂趣,分享一些日子里的苦,討論閱讀感悟,讀懂日子里的詩意。
“我今年的閱讀目標是讀100本兒童詩集,‘讀童詩,養童心’,從文字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兒童詩歌里體會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小島說,關注兒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已為海南島上的小學生們上了40多堂《公益小島詩歌課》,在陵水的鄉村跟孩子們一起寫詩,在樂東的田野跟孩子們一起讀詩,在海南省小學領讀者大會帶領大家一起書寫詩意。
小島透露,他今年在小紅書以“小島詩歌課”為名開設了賬號,計劃每讀完一本書都發閱讀打卡,分享一本詩集里面最喜歡的三首詩。
如今,他已在上面打卡了10本現代詩集,希望更多人能讀到充滿靈性的詩句,喚醒心靈之美。
“我還把自己的閱讀和詩人書店陵水讀書會結合起來,讀過并喜歡的書就選一個主題開專場讀書會,讓閱讀和書店工作結合,嘗試找到學業、職業和道業之間的連接點和平衡點,”小島說。
對于小島來說,30平方米的瓦房書店,裝載著一個海島讀書人的理想。
在詩人書店,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頗受歡迎,小島曾開過“尊重情緒 自得其樂”心理學專場讀書會,請書友們帶一本讀過的心理學書籍來分享。
在小島今年的書單里,有一本特別的書,《心理學的100個基本》。這本書,小島在2024年看過一遍,今年又買了兩個不同的版本。
“手掌大的可愛小書,非常實用,讀懂一點心理學,讓日子過得更好。”小島說,作為書店的創始人,要承擔方方面面很大的壓力,他也從這本書里學到了許多。
比如書中有個章節講面對職業倦怠,要學會在工作中放過自己。小島坦言,開書店是一個利人利己的好事,但他不能綁架自己,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書店的不同階段去調整運營的方案。
小島還特別提到“拍球效應”,即壓力越大,潛能越大。他開始學習嘗試在日常書店的經營中找到樂趣,把壓力轉換為動力。“書店溫暖的書友們,他們常帶花來書店,本地退休阿姨種好花送來,把養不好的帶走,在花花的流動里我找到了人心的溫暖,壓力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小島說,后來,他給自己寫了閱讀感悟:把書讀到心里,點亮自己。
在與顧客交流時,小島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閱讀需求和偏好,這也影響著他對閱讀的選擇。
小島解釋,書友也是一面鏡子,他們讓小島看到了自己閱讀選擇的單一性。在和書友的交流中,小島也拓寬了自己的閱讀視野,學會了用多元化的視角看待書的價值。
“閱讀,也是我自己的一種充電方式,開了書店后,閱讀面變廣了。”小島介紹,一位廣西的在讀博士帶他走進了檳榔文化的世界,閱讀書籍《一嚼兩千年》后,小島這個從小看著檳榔長大的人,才更了解檳榔在世界范圍內如何傾倒眾生,真正了解檳榔毒和藥的雙面性。
“書店的另一個名字,是眾人書店。寓意由眾人積聚,將書店打造成為一家由眾人來開的書店。”小島希望,每個書友是具有獨立思考的個體,從書中探求未知,但不會因此自困在書中。
如今,小島正在雪山潛心寫作,也在為自己的人生愿望做努力,在高原開一家中國文化書店。“讓在寒冷高原上的孩子們也能走進文字,走進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感受人間溫暖,用讀書改變命運。”
原標題:三位海島讀書人的2025閱讀圖譜 人生借閱
責任編輯:王平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