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婷
近日,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應邀做客“東坡詩韻·時代回響——旅瓊文藝家大講壇”,為海南大學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東坡精神和詩歌對當下寫作的啟迪》的精彩講座。
現場,楊克用詩一樣的語言回顧了中國詩歌的千年文脈,重點分析了東坡詩詞及其精神,同時探討了當代詩歌創作,特別是海南海洋詩歌創作的體會及感想。
楊克。受訪者供圖
新詩創作要繼承“詩以言志”的傳統
講座伊始,楊克帶領大家穿越中國詩歌三千年的歷史長河。從《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質樸自然,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意氣風發,再到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國憂民,楊克用生動的語言和獨到的見解,勾勒出一幅中國詩歌的精神圖譜。
“中國詩歌是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每個時代的詩人都在這條長河中注入新的活水。”楊克認為,雖然新詩在形式上與古典詩詞有很大不同,但在精神內核上必須繼承“文以載道”“詩以言志”的傳統。“我們今天寫詩,不是要模仿古人的格律,而是要傳承他們關注現實、抒發真性情的精神。”他說。
在眾多古代詩人中,楊克對蘇軾情有獨鐘,他寫過很多關于蘇東坡的詩。“很多讀者都喜歡東坡,不僅僅是因為他超凡的文學才華,還因為他那豁達的性情。”楊克表示,蘇東坡堪稱中國文學史上最有趣的靈魂,這位九百多年前的詩人,至今仍能給我們帶來歡樂和啟迪。他在逆境中依然樂觀向上,他對自己所到每一個地方的土地都充滿了愛,對當地的人民充滿了深厚的情感,東坡的人格是如此有魅力,他的樂觀精神和豁達胸襟特別值得大家學習。
“蘇東坡謫居海南儋州3年,淡泊心境,在海南大地上留下了無數佳話。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文化成就更是圈粉無數,引眾多文人墨客贊嘆,為后世人們所傳頌。”楊克表示,蘇東坡的形象對海南的文化傳承、文旅發展都非常有意義和價值。
詩歌創作要扎根生活呼應時代
楊克認為,新詩最大的性格,就是“自由”,如同空氣和水一樣,不受拘束沒有形式,自由自在地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新鮮的、沒有被污染的、擁有自我個性的、直抵人心的詩,才是好詩。”他同時強調,自由不等于隨意。詩歌不是文字游戲,它必須扎根于生活,來源于詩人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和獨立思考。
據了解,楊克的詩歌作品內容包羅萬象,30余年來,他用敏銳的時代觸角,記錄了不同時代的聲音。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評價:“楊克的詩有一種樸素的真實,他在當今中國的現實場景中直接穿行,寫下銘記這個時代傷痛的詩句,結實、尖銳,卻有溫暖。”比如,楊克20世紀90年代創作的《在商品中散步》反映了市場經濟初興時期人們的精神狀態;新世紀的《人工智能美少女》探討了科技發展帶來的人文思考。
海南多元文化為詩歌創作提供豐富素材
來到四面環海的美麗海南,楊克不禁現場與大學生們交流探討起書寫海洋文化的話題。他說,我國是以黃土地為象征的農耕文明古國,幾千年來,歌詠田園、山川、莽原、湖泊乃至沙漠壯麗景色的詩歌不勝枚舉,它們是大地的詩篇,然而中國詩人對海洋的書寫較少。“海洋占地球面積十分之七,中國海洋面積遼闊,我們不應忽視海洋文化。”他說。
楊克深情回憶了自己創作的與海南、與海洋有關的詩歌。從1995年第一次來海南時創作的《飛越瓊州海峽》《海光》,到近年為海南自貿港建設創作的《海南自貿港未來暢想曲》,他用詩歌記錄著這片熱土的發展變遷。
“海南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無邊的藍,”楊克回憶道,1995年他寫下《海光》,“從大海里銀子躍出/清亮亮的音符從波濤雪白的牙齒間躍出/今夜大風吹醒馬群 浩蕩的馬背/一匹匹白浪推遠的馬背清晰明亮……”他將海南大海的波瀾壯闊寫得形象生動。2019年,楊克創作了《南海海眼》,以更成熟的筆觸描繪南海的蔚藍與深邃;去年9月,他在昌江創作的《棋子灣的落日》則以鮮活的筆觸將棋子灣的落日美景展現給讀者。
“海南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多元性。這里有海洋文化的開放包容,有熱帶雨林的神秘深邃,更有各民族和諧共處的生動實踐。”楊克認為,海南自貿港建設不僅帶來經濟發展機遇,也為文化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他鼓勵海南的大學生們為時代寫詩、為海南寫詩、為海洋寫詩,為推動新詩的發展、傳承與創新注入活力。
原標題:詩人楊克海南大學開講 傳承東坡精神 書寫海洋詩篇
責任編輯:林鴻偉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