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國家郵政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地郵協作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部署推進鄉村地名工作與郵政快遞工作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鄉村著名行動”與“快遞進村”“村村通郵”疊加效應,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光明日報)
鄉村振興,既要留住鄉愁的根脈,也要暢通發展的血脈。民政部與國家郵政局聯合推動的地郵協作,恰似在廣袤鄉村織就一張縱橫交織的“根系網絡”,既以標準化建設夯實基礎,又以文化創新激活底蘊,更以惠民服務打通堵點,讓鄉村發展的生命力在“地名”與“郵路”的深度交融中蓬勃生長。
以標準化建設筑牢鄉村治理根基。鄉村地名與郵路標志的規范化,是現代化治理的“基礎設施”。過去,“村東頭”“老槐樹”“往南三里”式的模糊指引,讓快遞難進村、特產難出山。如今,通過統一命名規則、精準設置地名標志、數字化標注郵路節點,鄉村地理信息得以從“經驗描述”升級為“精準坐標”。這不僅讓快遞物流“看得見門牌、找得到農戶”,更讓鄉村資源在數字地圖上清晰“顯影”,為土地流轉、產業規劃、應急管理等提供數據支撐。應該看到,標準化建設如同為鄉村治理植入“經緯線”,讓曾經隱匿的村落脈絡躍然于現代治理的坐標系中。一方面,要協調推進鄉村標準地址編制,探索設置智慧地名標志,融合民生服務、郵政快遞等便民服務場景,促進郵件快遞精準投遞。另一方面,要協調推進鄉村標準地址編制,探索設置智慧地名標志,融合民生服務、郵政快遞等便民服務場景,促進郵件快遞精準投遞。
以文化創新激活鄉土文明基因。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密碼,郵路是流淌在山水間的文明紐帶。《方案》提出要推動地名文化進村入戶和創造性轉化,探索在旅游景區主題郵局建設中增加地名文化元素,進一步豐富郵政服務內涵,助力鄉村文化繁榮。鄉村郵路地名文化創新不是簡單的“貼標簽”,而是讓鄉土文明通過現代郵政網絡“活起來”“傳出去”。這需要在地名管理中融入方言特色、歷史典故、生態特征,讓“王家屯”“李家溝”變成承載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在郵路規劃中串聯古橋驛道、特色村落,使物流通道升級為文化長廊。
以融合服務打通城鄉循環經絡。“地名+郵政快遞”的深層價值,在于破解城鄉要素流動的“末梢梗阻”。郵政網絡如同嵌入鄉村肌體的“毛細血管”,讓資金、信息、技術等要素隨包裹流動,激活鄉村產業的內生動力,使“小農戶”真正對接“大市場”。通過整合村級郵政網點與電商服務站,農民指尖一點就能將土特產發往全國;借助地名數據庫與物流信息平臺,城市工業品可精準進村入戶。這種雙向流通不僅縮短了城鄉的物理距離,更打破了資源交換的隱形壁壘。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地名服務+郵政快遞”作用,推動鄉村地名信息服務與寄遞物流下鄉、農村電商、普惠金融等深度融合,支持在郵政電商平臺宣傳推廣“鄉字號”“土字號”土特產品,助力鄉村優質農副產品、旅游資源等推介推廣,推進“地名+郵政快遞”利農惠農服務。
相信隨著鄉村寄遞物流網絡進一步健全完善,廣大鄉村地區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也必將促進農特產品銷路不斷拓寬。當標準化的地名標志照亮阡陌交通,當文化浸潤的郵路喚醒鄉土記憶,當惠民服務的物流貫通城鄉血脈,鄉村振興便是可觸摸、可感知、可參與的生動實踐。(黃宗躍)
責任編輯:楊彥婷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