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成玲
2025年是乙巳蛇年。蛇作為十二生肖之一,在民間有著其獨特的地位,海南儋州百姓對蛇的想象是光怪陸離的,關于蛇的民間故事和諺語,反映了人性的復雜與生存的哲理。
《山海經·海內南經》中有巴蛇吞象的故事,屈原《天問》中也有“靈蛇吞象,厥大何如”的句子。后世百姓根據傳說改編成了“蛇吞象”的民間故事。在儋州地區,也用“人心不足蛇吞象,當皇又想做仙人”的諺語來形容人心不足,貪得無厭。
而“嘴甜像蜜糖,心毒如蛇蝎”“毒蛇裝美女,惡鬼扮慈神”“毒蛇外面軟,里面毒”,是儋州先民對蛇的另一面毫不留情的揭露。蜜糖和美女本是令人心馳神往的,但揭開偽裝的面具就會發現其腐敗的內里。
“打蛇打七寸”是國人皆知的說法,在儋州地區,還有“打蛇要打頭,斬草要除根”的諺語,提醒人們直面問題時需要清醒和果決。
“打蛇不死千年記”“打蛇不死恨三年”則是用蛇代指具有危害性的事物或敵人,警戒人們除惡務盡。同時這也是對半途而廢的批判。儋州民間諺語中有“毒蛇會脫皮,但絕不改變它的性格”“蛇化為龍,不變其鱗”等,告誡后代,蛇的毒牙不會因表象更迭而改變,但也是在勸誡后輩,有志者,事竟成。
《荀子·勸學》中有“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之句,以螣蛇無腿卻有飛行能力來比喻用心專一,必能成功。在儋州,則有“蛇不生腳行千里”的諺語,借此來勉勵晚輩不要妄自菲薄,因為天道酬勤。
“蛇有蛇路,鼠有鼠途”“蛇而著追蛇路去,蛚而著追蛚路行”(蛚在儋州話中指蜈蚣)等諺語,則展現了蛇以其蜿蜒曲折的方式行進,老鼠和蜈蚣憑借著其機敏靈活穿梭于各種縫隙之中,喻示不同的人在處理事務、解決問題時,都有各自獨特的方法和途徑。
儋州蛇諺的最精妙之處,在于其矛盾的統一性。“救蛤生怕蛇饑肚,不救亦愁蛇吃蛤”“救得蛇生蛤又死”“著得哥心失嫂意,救得蛤生蛇饑肚”(蛤在儋州話等方言中指蛙),蛇以蛙為食,而先民通過對蛇和蛙關系的觀察而創造的諺語,反映了動態平衡的生態哲理。
儋州地區還流傳著“驚蛇怕魚鱗”“經過蛇咬怕蚯蚓”的諺語,展示了人類被蛇傷害之后的條件反射,這種草木皆兵的應激反應是對創傷記憶的噩夢,至今仍常用于提醒人們在面對危險和未知時,須保持謹慎和警惕。
這樣看來,蛇的運氣不是很好,因為在儋州先民的心目中,大多對蛇沒有什么好印象,入文多是貶損。然而,與純粹的恐懼不同,在更早的時候,蛇也是吉祥的預示。《詩經》中有“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將夢中出現蛇作為生女的吉兆。在儋州,夢見蛇則表示發夢者為有福之人,冥冥之中有神靈保佑,是大吉之兆。
儋州蛇諺中還有一句“人老人而死,蛇老蛇換鱗”,隨著蛇的生長,舊皮無法容納成長的鱗片,所以蛇一般每兩三個月就蛻皮一次。在蛻皮過程中,蛇的新鱗片逐漸長出并取代舊鱗片。每一次蛻皮都是擺脫舊軀殼,獲得新生的過程,生命得到了延續和再生。這種對生命循環和不朽的期待大概也是蛇被列入十二生肖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儋州民俗文學中有關蛇的故事不勝枚舉。貪得無厭、罔顧倫理、心懷不軌的惡人們會在他們所渴望的財寶盒中發現毒蛇。于是,一提起蛇,畏懼就隨之而來。因為傳說中蛇的能力是如此神秘,如此強大,被它懲罰的人下場是如此慘烈,讓大眾不由自主地心生畏懼。
儋州民間還流傳著大蛇解救有生命之危的過路農夫,后農夫為報大蛇之恩將三女兒嫁給大蛇的故事??梢?,蛇既是賜福降瑞的守護神,也是殺絕果斷的劊子手。
原標題:儋州蛇諺
責任編輯:方詩穎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