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講古、學欖雕、種艾草、用中藥材拼貼畫描繪大榕樹……這是廣東省廣州市朝天小學開設的特色課程。而這,也僅僅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扎根校園實踐的一個縮影。(人民日報)
在這里,傳統文化不再是書本上的鉛字,而是化作可觸摸的草木清香與指尖的溫度。學習也不局限于課堂,還延伸到課外實踐中。這種“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技藝的精妙,既避免了傳統文化的抽象化,又賦予其鮮活的生命力,讓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現如今,不少校園都開設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課程,學生們通過角色扮演,以情景劇、健康操等形式傳播傳統文化,在實踐中理解,讓文化傳承從單向灌輸變為雙向互動。這時的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言人。
進一步來說,家校社協同也是文化浸潤的沃土。不少學校與實踐基地展開聯動,這種校內外聯動的機制,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社區、博物館等實踐場所,學生們通過講解、參與文化活動,將課堂所學轉化為社會服務的能力。這種“小手拉大手”的傳承模式,既增強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又讓傳統文化在社會層面產生漣漪效應。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形式和載體也在不斷創新。當《三字經》遇上VR技術,當古詩詞融入短視頻創作,優秀傳統文化正以全新的姿態擁抱數字時代。借助新技術、新平臺,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創新性表達,這種“破圈”相遇,不僅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年輕群體中得到了傳承,更為其創造性轉化提供了無限可能。
站在歷史的長河中回望,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放眼當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正在全國范圍內落地生根。這不僅是教育的革新,更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堅守。唯愿,各方以創新為犁,以實踐為雨露,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心中牢牢扎根,共同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符彩花)
責任編輯:楊彥婷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