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春和景明。2025年清明假期,神州大地人潮涌動,文旅市場“春”意盎然,假期消費持續升溫……春日里的中國在流動和忙碌中盡顯生機,匯聚出一幅活力四射的經濟圖景。(新華網)
旅途通達,人暢其行。春節過后的首個小長假,全國出行出游熱度持續攀升。來自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清明假期三天,預計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約7.9億人次,日均2.64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7.1%。貴廣高鐵形成的“西南3小時文旅圈”,讓桂林山水、肇興侗寨、西江苗寨串珠成鏈;“環塔克拉瑪干沙漠旅游專列”,載著游客穿越南疆秘境,感受不一樣的旅途體驗;山西省吉縣黃河壺口瀑布景區日均接待游客人次過萬,大自然的魅力無不讓人驚嘆……當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與政策機制的“軟連接”,重塑了中國文旅經濟的地理版圖。人們跨越山海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悄然推動著城鄉要素的深度交融。
文旅,是一場文化與旅游的雙向奔赴,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具體行動。如今,傳統節日正成為文旅融合的試驗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向自己心中向往的目的地。于是,在南京夫子廟的“清明詩會”上,游客身著漢服吟誦《寒食》經典;在洛陽龍門石窟的夜游項目里,光影科技讓千年佛像“講述”絲路往事……場景的轉換,顛覆了“清明唯祭掃”的單一敘事,展現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無限可能。
消費市場人氣旺、活力足,各項消費措施的持續發力,進一步讓清明假期的文旅之火燒得更旺。數據顯示,清明假期北京60個重點商圈客流量2415.9萬人次,同比增長11.4%;廣東地區的餐飲堂食訂單量領跑全國;假期首日,成都春熙路太古里接待游客超過60萬人次……人員流動對地方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是一種挑戰。讓“流量”轉向“留量”,讓“網紅”成為“長紅”,文旅產業的競爭,本質是對“人的體驗”的極致關注。這種從“到此一游”到“沉浸共生”的轉變,恰是高質量發展理念在民生領域的生動實踐。
清明文旅熱的深層密碼,是既有高鐵疾馳串聯起的“快旅”,也有古鎮小巷醞釀出的“慢游”;既有數字技術打造的“云端盛景”,也有田間地頭保留的“鄉土記憶”。多元共生的文旅生態,構成了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視角,它是經濟體量的增長,更是文明形態的演進;是地理空間的流動,更是精神家園的豐盈。
清明文旅熱力足,流動中國更動人。清明假期的出行熱潮,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活力與溫情的中國。相信,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旅游市場的不斷拓展,人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章松佳)
責任編輯:楊彥婷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