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樹
海口有不少從古沿用至今的地名,每一個地名背后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信息,比如培龍、東門、得勝沙、饒園……這些老地名,既是城市古老的印記,也是百年乃至幾百年來城市變遷的見證。
清咸豐《瓊山縣志》中還繪有完整的府城城墻圖。楊樹供圖
培龍
加土培筑,故曰培龍
培龍市場位于海口府城高登西路,今人看到的市場屬新建,但“培龍”卻是一個古老的地名。這一名稱始見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民國《瓊山縣志》有記載:“培龍市,在(瓊州府)城西門外,道光十八年,郡紳倡捐買鋪二間,毀拆,將地并城壕隙地建置,以郡城龍脈從此入首,加土培筑,故曰培龍。”當時,府城士紳商人認為此地有龍脈,為“龍脈入首”之地,因此在此填土培筑,又倡議捐建商鋪,由此逐漸形成集市,集市也美其名曰“培龍”。
清代中晚期,培龍市是商品進入郡城(今府城)的重要集散地,是城內居民集貿的中心場所。培龍市日益發展壯大,后來甚至取代了城內東門市等集市的地位。
1926年,府城擴建街道,西邊城門和北邊的新城一帶城墻被拆除,但培龍市這個興建于城壕隙地之間的集市得以保存下來。20世紀40年代前后,此地建起一些簡易固定的店鋪,到六七十年代,培龍市是一個“日集”的集市。到了80年代,在高登西街未建成之前,此地池塘、水坑遍布,當時都是城壕的殘留地,后來逐漸填平建成道路和民居。
1983年,培龍市場建起五層高的府光商場后,客流量更大,由此培龍市場更加興旺,占據府城集貿市場的半壁江山。如今,培龍市場仍是府城地區重要的農貿市場。
海口府城東門遺跡。楊樹供圖
東門
歷史悠久的城東門
東門里是一條道路,位于海口府城,西端連接文莊路。東門里古稱“東門街”,明代時即是通向府城東城門的咽喉要道,“東門”正因東城門而得來。
如今,殘缺的城墻和東城門仍存在。府城東城門,歷史上曾多次更名,形態頗為壯觀。明萬歷《瓊州府志》載:“自城北循東接至南隅,長三百四十四丈,高闊如舊。改東門曰永泰。門上各建層樓,四隅仍建角樓。”
根據文獻記載,瓊州府城始建于北宋開寶五年(972年),最初為土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指揮孫安、張榮開始大規模增筑城墻,東門最初名為“朝陽門”,后于洪武八年(1375年)改稱“永泰門”,并在城墻外增筑子城以加強防御。明成化八年(1472年),東門更名為“體仁門”,這一名稱沿用至清代。
城門名稱多次更改,但地理位置始終在城東邊,城門始終是“東門”。東門城墻為石砌包磚結構,內夯土。東門外有河流,明清時稱“學前水”“潘公河”,今稱“美舍河”。因東門地理位置緊鄰美舍河,歷史上曾作為府城的護城河,也是府城水運的重要通道,水路的糧食、商貿均可通過河口河運輸至東門碼頭,形成繁榮的市集,這一市集即為“東門市”。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東門城墻歷經多次修繕,明代的桑昭、清代的涂棐等官員均對其進行過加固改造,使其成為“完美堅固,甲于嶺海”的軍事要塞。
1926年,府城拆城門、城墻以擴建街道,第二年陸軍營長陳濟南又把北邊城池填平作練兵場。此后,宏偉壯觀的瓊州府城垣才逐漸被拆除,而隨著進城的道路增多,曾經作為交通要道的東門街逐漸被冷落,但“東門”這一舊稱一直沿用,居民聚落稱“東門里”,道路則稱為“東門里”或“東門路”。
然而,近代因城市擴張和棚戶區改造,東門碼頭早已湮滅,殘存的城墻也面臨被拆除的風險,僅存的遺址亟待保護。
海口得勝沙一帶騎樓老街及早期的海口海關辦公區。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宋國強 攝
得勝沙
軍民打海盜得勝
得勝沙路位于海口龍華區,路名是古代一處沙灘名稱的沿用。得勝沙原名“外沙”,當時是位于海口所城之外的一片沙灘,古人取“海口外纏一片平沙”之意,取名“外沙”。外沙因何改為名稱頗為奇特的“得勝沙”?這牽涉一場軍民抗擊海盜的故事。民國《瓊山縣志》有這樣的記載:“其地為海口外纏,一片平沙,在舊兩炮臺內。道光二十九年,海寇張十五犯海口,把總黃開廣帶兵戰賊,于此得勝。稟請上憲建焉,因名得勝。”
《海口市志》(2004年版)的記載更為詳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海盜張十五等駕船數十艘襲擊海口港,清軍海口水師營20余艘兵船立即出擊,經激戰,海盜退逃。四月底,海盜不甘失敗,又瘋狂攻擊海口城,清軍守備許穎開、把總黃開廣等指揮全城官兵全力抵抗,殺傷海盜10人。激戰中,王鵬年等率鄉勇從背后襲擊海盜,殺死賊首1名,海盜倉惶潰逃。當天夜里,海盜企圖再次偷襲海口城,守城官兵早已嚴陣以待,把總黃開廣當即下令炮火阻攔射擊,海盜死傷慘重,狼狽潰逃。”
關于這一場戰斗,民間傳說又有更傳奇的色彩——冼夫人顯靈,并騎白馬率天兵助戰,最終幫助軍民擊退賊寇。戰斗之后,官府為紀念這一場勝利,將“外沙”更名為“得勝沙”,這一命名又使此地有了“凱旋之地”的意味。
清咸豐八年(1858年),海口成為對外通商口岸,得勝沙因港口優勢迅速發展為商業中心,中法醫院、郵政局、海口大廈(五層樓)等標志性建筑相繼落成,洋行、外資企業云集。20世紀30年代,這里是海口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如今,這里既是服裝批發集散地,也是游客感受海口騎樓文化的熱門景點。
饒園
饒新孝建娛樂園區
饒園巷位于海口市解放東路上,巷子因“饒園”而得名。
說到饒園巷,就繞不開饒新孝(又作“饒先孝”)。饒新孝,原籍瓊山縣演豐鄉(今屬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北港島道頭村人,清咸豐年間造船“下南洋”,后輾轉至越南經商,逐步擁有載重64噸輪船18艘,5個泊位的千噸級輪船碼頭12座,擁有越南堤岸、芽莊、西貢半數以上海上交通運輸業和港口貨運權。光緒年間,饒新孝返鄉興建海南首家娛樂場所“饒園”,選址海口所城西門街與北門街之間,占地數十畝,內設永樂戲院、雜技表演及特色游戲“梅花樁”等。戲院以青竹搭建戲臺,瓊劇、粵劇與雜技等交織演出,成為當時海口市民娛樂中心。
當時,為方便達官顯貴觀戲,饒新孝還修筑了“永樂街”,并引入咖啡與臺球等業態,形成“永樂街”娛樂商業圈。然而,饒園命運多舛,1919年后被軍閥占據為公署,后又幾經易主,逐漸褪去娛樂底色。
饒園的得名,創建者饒新孝首先使用了他的姓氏“饒”。另據記載,當時饒新孝從越南運回柚木、石料打造園林式建筑群,園內還有水塘與綠化,故稱“園”。新中國成立后,饒園逐漸被改造為居民區,如今僅存“饒園巷”見證歷史。
原標題:海口老地名 城市變遷見證者
責任編輯:郭微微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