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皓越 馬超
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要求,保護好運用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資源,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發展壯大文化產業。這就需要創新傳播方式,激活文化基因,實現從“文化富礦”到“傳播富礦”的跨越式發展。數字化時代,短視頻已成為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力工具。近年來,我省主流媒體視頻號、部分自媒體視頻號積極挖掘海南歷史文化資源,制作優質短視頻內容,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
3月14日,中央芭蕾舞團劇目《紅色娘子軍》在海南演出。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茂 攝
以優質短視頻提升文化軟實力
鼓勵更多海南歷史文化借短視頻出圈,既是落實“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發展壯大文化產業”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打造自貿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
海南歷史文化資源富集是短視頻出圈的基礎。海南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三性”特征:海洋文明的開放性,體現在冼夫人守護海上絲綢之路、華僑下南洋等歷史敘事中;移民文化的包容性,凝結于蘇軾詩文、黎族苗族非遺等文化符號里;紅色基因的傳承性,鐫刻在瓊崖革命遺址、南洋機工檔案等紅色記憶中。這些資源兼具教育性、趣味性和傳播價值,亟待深度挖掘與二次創作。我省不少短視頻賬號聚焦海南文史題材,以微觀敘事展現海南鄉賢事跡、地域文化特色,以冼夫人廟、海南島上的古井、海南題材詩歌、市縣地名變遷、對外人文交往歷史等細節作為視頻主題內容。這些近在身邊卻鮮為人知的海南歷史文化述說讓海內外視頻受眾驚嘆。
海南日報“看鑒海南”欄目推出的短視頻《100秒看懂灰塑不灰,萬紫千紅》截圖。
以故事手法傳播歷史文化內容是出圈關鍵。通過藝術化方式講故事,采用深入現場實地拍攝的手法,展現歷史文化內容,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海南歷史文化類短視頻出圈的重要特點。短視頻敘事革新要求創作者兼具歷史視野與現代傳播思維,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域。短視頻博主遍訪全省鄉村社區、地標舊址,發布的短視頻在文案設計、腳本處理、鏡頭轉換上跳脫出單純展現海南自然風光、人文風情的討論,更多挖掘優秀歷史文化蘊含的當代價值。例如,有短視頻在傳遞海南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時說:“海瑞的清廉故事讓人勇敢,蘇軾的流放故事讓人超脫,華僑們的奉獻故事讓人敬佩,正是一個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故事,串聯起海南歷史文化的脈絡。”可以看出,海南歷史文化類短視頻正在體現歷史文化資源傳承的守正創新,使傳統文化與時代命題同頻共振。
強互動性拓寬歷史文化類短視頻傳播范圍。在多元媒介共生的時代,分享與互動是短視頻的核心特性。短視頻平臺上,主流媒體視頻號與自媒體號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生態圈層,融合交互的分發方式及立體式傳播渠道有效擴大了海南歷史文化的傳播范圍。一些短視頻號關注海南歷史人物,發布系列介紹解讀海南歷史人物的視頻內容,打破了學術界和普通受眾的圈層限制,實現歷史研究者、歷史愛好者、普通粉絲群體的同頻共振,引起很高話題討論度,形成互動、點贊、轉發的熱潮,進而增強了海南歷史文化的輻射力和感染力。
“黎錦時尚大秀”在朋友圈熱傳。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凱 攝
借力短視頻講好自貿港故事
《中共海南省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奮力爭當新時代改革開放示范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健全完善大外宣工作格局,建設海南國際傳媒港,講好海南自由貿易港故事”。數字傳播技術深刻變革媒體生態的背景下,短視頻平臺已成為國際傳播新陣地。
深挖文化富礦,構建全要素資源開發體系。實施本土文化資源數字化工程,建立“省域文化基因庫”,對東坡文化、海洋文化、黎族苗族文化等特色資源進行系統性整理。組建由歷史學者、新媒體專家、技術團隊構成的智庫聯盟,建立文化資源分級分類開發機制。創新推出“全民文化發現計劃”,通過“海南文化尋寶”短視頻大賽等形式,發動自媒體創作者參與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形成用戶生產內容(UGC)與專業生產內容(PGC)協同開發模式。例如,邀請百萬粉絲博主參與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活動,創作關于海南歷史文化資源普查的微紀錄短視頻、VLOG等,邀請受眾參與話題互動,有效激活文化遺產的現代傳播價值。
堅守內容本真,打造質量認證體系。構建“政府引導+學術支撐+市場運作”的創作生態,確保所傳播的內容來自海南真實生活、真實歷史、真實文化,并將這種真實還原給受眾。例如,利用東坡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推出《詩詞海南》系列短視頻;鼓勵文史學者以“短視頻+知識”的方式介紹蘇軾居瓊創作詩詞中的風物,鏈接文化脈絡和現實觀照,激發受眾共鳴。對涉及重要歷史事件、文化遺產的短視頻實施“學術背書+技術核驗”雙認證。如創新開展“拍在海南”宣傳推介和采風活動,吸引更多業界內外知名人士和廣大受眾走進海南、了解海南歷史,對傳播優質文化內容的賬號給予流量扶持,形成良好的傳播生態。
精準定位受眾,建立分眾化傳播矩陣。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海南文化受眾畫像庫”,區分國際游客、Z世代、銀發族等不同群體的內容偏好。針對海外受眾開發《闖海記》多語種系列短視頻,以闖海人奮斗史映射自貿港精神;面向青少年推出《非遺少年說》互動挑戰賽,通過AI技術體驗黎錦織造技藝。實施“文化觸點計劃”,在機場、港口、景區、星級酒店等出入境通道、消費場景設置短視頻交互終端,依據游客偏好智能生成、推送個性化文化內容。運用“文化+短視頻”社群互動模式,在短視頻平臺構建海南傳統文化共創社群,激勵用戶自發和平臺自覺上傳短視頻,實現商業價值與文化傳播的雙向賦能。
智驅技術革新,構建AIGC創作生態系統。以人工智能驅動計算機圖形學(AICG)技術加強海南歷史文化創作和傳播的互動體驗,形成傳播互動的良性循環。例如,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數字化項目中,運用三維重建技術1:1復原文物,觀眾通過手機AR即可“觸摸”明代青花瓷。鼓勵博物館入駐短視頻平臺,利用動畫、特效配音等新媒體手段與海南海洋文化、海洋歷史進行深度融合,將國家級海洋珍品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示給網絡受眾;創新推出“文化元宇宙”項目,用戶可穿戴VR設備參與水下考古,實現海洋文化沉浸式體驗,做好海南海洋文化、海洋歷史在現代社會的全新闡釋。
深化融合傳播,構建全媒體傳播共同體。進一步健全大宣傳機制,把“視頻化”作為加快推動主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關鍵舉措,搭建全媒體渠道、拓展傳播版圖,抓內容創新、推出系列精品視頻。通過全網視頻號向用戶推送海南歷史文化類內容,增加傳統文化的曝光度,有效傳播海南歷史文化。用好商業平臺,持續擴大各平臺端口的領先優勢。主流媒體與自媒體應在各平臺端口立足自身特色又“攥指成拳”,加強資源互通互補,實現網絡短視頻內容生產的集約化、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如與抖音、快手等平臺共建“自貿港文化頻道”,打造“政務發布+文化解讀+商業推廣”傳播鏈;在商業短視頻平臺發起主題創作活動,邀請全網受眾積極參與到短視頻的創作中,形成話題流量和關注熱度。
【作者均系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單位為海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中心。本文系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課題“短視頻視域下海南自由貿易港網絡輿論場建設與筑牢宣傳思想主陣地研究”HNSK(JD)24-17階段性成果】
原標題:以優質短視頻激發海南歷史文化活力
責任編輯:吉訓偵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