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江華
博鰲的“綠”,是不斷更新、與時俱進的。
近日,“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更名為“博鰲零碳示范區”,從“近零碳”到“零碳”,看似一字之差,卻完成了一次關鍵跨越。以更新改造模式實現區域整體零碳運行,這是中國首個樣本。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什么是“零碳”?為何稱這是一次關鍵跨越?作為中國首個樣本,博鰲零碳示范區又將起到怎樣的引領作用?這引發了與會嘉賓和媒體記者的廣泛關注。
從“近零碳”到“零碳”,是怎樣實現的?
首先來說“零碳”。
所謂“零碳”,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過計算溫室氣體排放,設計方案抵減碳足跡、減少碳排放,直至達到碳的相對零排放。“近零碳”到“零碳”,體現在一個個減碳改造的細節中。
比如,在用電上,東嶼島新聞中心前的光伏地磚,成了熱門打卡點,這里每年就能發出一萬多度的電。除了地磚,窗戶、陽臺上也有光伏玻璃,可以說是“全島光伏”,實現了發電“靠天吃飯”。
再如,在交通上,900余臺新能源車輛作為穿梭巴士、擺渡巴士在東嶼島內有序穿行,全部替代原燃油運營車輛,同時電動船舶更換及碼頭建造工作加快推進,全面消除島內燃油機械設施設備的使用。
此外,不少嘉賓也留意到,玻璃瓶飲用水替代了塑料包裝;會議茶歇時,大家還可以品嘗到海南“零碳咖啡”母山咖啡及生態茶葉……
博鰲零碳示范區內的“零碳Bar”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肖帥 攝
實現從“近零碳”到“零碳”的突破,需要全面、系統、立體的改造升級。
“我們在每一個細節摳排放。”參與博鰲零碳示范區建設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南分院有關負責人這樣說道。2024年3月,“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啟動運行,彼時,示范區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下降96.2%,處于“近零碳”運行狀態。
為了實現“零碳”,示范區建立了“八位一體”區域降碳布局,一體推進,同時還建立區域碳排放運行管理體系,實現了碳排放強度實時監控。從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到運維管理的全周期中,堅持將綠色低碳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經過一年的努力,示范區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實測數據顯示,示范區建筑和基礎設施用能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國家標準《零碳建筑技術標準》中“零碳區域、零碳建筑和低碳建筑”的指標要求,實現了從“近零碳”到“零碳”的跨越。
一字之差,有何意義?
實現從“近零碳”到“零碳”這一關鍵跨越,不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發展理念、技術創新以及社會責任擔當的全方位跨越,打破了低碳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不可兼得的固有認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實際例證。
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中國方案”。示范區通過建立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綠色化改造、交通綠色化改造、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物資循環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園林景觀生態化改造、運營智慧化相結合的“八位一體”區域降碳布局,實現了新能源發電與用電自平衡,有效解決了高溫、高濕、多臺風等熱帶氣候條件下的低碳發展難題,為全球熱帶地區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方案和寶貴經驗。
探索低碳發展的有效路徑。博鰲零碳示范區利用既有空間,通過廢棄物利用轉化等方式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其創建的碳普惠平臺將個人行為(如騎行、垃圾分類)量化為“碳幣”,可兌換咖啡、襯衫等商品,構建起市場激勵與社會參與的雙重機制。這種“低投入、高效益”模式,打破了“零碳即高成本”的認知壁壘,探索出一條經濟可行的轉型路徑。
在“零碳Bar”內,一臺印制低碳“咖啡衫”的印花機受到嘉賓關注。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肖帥 攝
博鰲零碳示范區的實踐,傳遞出一種姿態,海南堅定不移堅持生態優先原則,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也傳達出一種信號,綠色低碳是大勢所向。
海南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國之大者”,把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當成最大本錢來抓,著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建設博鰲零碳示范區,既是海南形象的彰顯,又是海南經驗的延伸。
正如中遠海運博鰲有限公司零碳工程師劉洪文所說,未來將探索更多的“零碳”場景化表達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零碳”的理念,踐行低碳生活。
與此同時,博鰲零碳示范區也將繼續探索零碳城市運行管理經驗,努力將創建經驗向廣大熱帶地區推廣應用,為全球“零碳標準”提供“中國答案”。
原標題:從“近零碳”到“零碳”,一字之差有何玄機?
責任編輯:林靖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