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記者 譚琦
從2019年的11350.1噸,到2025年全面零碳運行,這些“碳排放”去哪兒了?
2024年3月,“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啟動運行,經過一年的建設,示范區正式宣告完成從“近零碳”到“零碳”的關鍵跨越,系我國首個以城市更新模式打造的區域零碳示范項目。
如何實現“零碳”運行,答案就藏在“博鰲零碳示范區”的建設中。
博鰲零碳示范區管理中心的AI講解員熊貓船長介紹博鰲零碳示范區的相關情況。記者 吳興財 攝
“綠電”從哪里來?
“熊貓船長,新聞中心今天的光伏發電量是多少?”“880千瓦時,狀態良好。”回答問題的熊貓船長是博鰲零碳示范區的新成員,一名AI講解員,它對示范區內的“碳”跡了如指掌。我們尋找“碳排放”消失的線索,就在博鰲零碳示范區運行管理中心里。
記者在與博鰲零碳示范區管理中心的AI講解員熊貓船長了解博鰲零碳示范區的相關情況。記者 吳興財 攝
在博鰲零碳示范區運行管理中心,可以清晰地看到示范區內“降碳減排”的具體措施和成效。據統計,博鰲零碳示范區2024年生產綠電約3000萬度,覆蓋年用電需求2100萬度,實現900萬度剩余綠電上網。
可降解筆。記者 吳興財 攝
這些“綠電”從哪里來?
走進博鰲亞洲論壇的新聞中心,這是一座真正意義上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零碳建筑”。在新聞中心的北側地面上,一片光伏地磚是綠電的“主力”。“這是集成了碲化鎘光伏玻璃,每平方米能承載3噸的荷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南分院總建筑師孟寧介紹,新聞中心采用了光伏百葉,光伏地磚和花朵風機等多類型發電設備,總裝機容量0.6兆瓦,年發電量約60萬度。此外還對屋頂、屋面進行綠色改造,增加了隔熱性和通風,降低能耗。
光伏地磚。記者 吳興財 攝
走進博鰲亞洲論壇主會場幾公里外的蔬菜大棚,這里種植的蔬菜不僅能縮短運輸距離,減少碳排放,大棚頂的光伏面板每年還能產生2500萬度的綠色電力。此外,這里通過農光互補的方式,實現了光伏發電與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為島內蔬菜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零碳”到“零碳”的實現
去年,博鰲零碳示范區已經實現減碳96.2%。剩余3.8%的碳排放是“近零碳”到“零碳”的關鍵。
記者走進零碳Bar了解零碳示范項目。記者 吳興財 攝
“一年來,我們全面加強示范區的電氣化改造。”中遠海運博鰲有限公司零碳工程師劉洪文說,通過用電動游客擺渡車全部替代原運營車輛,對高爾夫園林草坪機械進行油改電,積極推進電動船舶更換及碼頭建造工作,全面消除島內燃油機械設施設備的使用,助力“零碳”目標的實現。
實現了從“近零碳”到“零碳”的關鍵跨越,后續如何進行“零碳”的運維及可持續發展?博鰲零碳示范區從智慧運營著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熊貓船長”。
“熊貓船長”能做什么?“它就像是示范區的‘大管家’,對電力、建筑、能源等碳排放入口進行自動化的監測、核算和控制。”博鰲零碳示范區運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黃純璐介紹,通過同步接入交通管理系統、酒店客房控制系統和會議管理系統,實現智能化、精細化的運營管理。
精細化管理體現在海南電網公司打造的海南智慧保供電系統上。“之前我們保障電力保供需要人工挨個進行檢測,并判定其風險。”南方電網新型電力系統集成展示中心,海南電網公司工作人員陳明帆介紹,現在示范區內的每個特定設備上都安裝了監測設備,就像給光伏電站裝上了實時“CT”機,每塊光伏板的實時發電量、發電總量等多余項數據清晰可見,甚至組件背板的溫度異常也能被檢測,每顆螺絲的更換記錄都能查詢。
“雙碳”工作的“中國樣板”
博鰲零碳示范區從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到運維管理的全周期中,海南堅持將綠色低碳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塑料再生小科普。記者 吳興財 攝
“目前全球真正能夠實現‘零碳’的區域并不多,例如德國柏林的‘歐瑞府’綠色低碳智慧園區、瑞典的哈馬碧生態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南分院低碳中心主任王富平說,博鰲零碳示范區建成后,對全球來說都起到示范作用和借鑒意義,特別是對于熱帶地區來說,提供了全面的“零碳”改造方法和經驗,為“雙碳”工作提供“中國樣板”。
廢棄混凝土塊循環利用。記者 吳興財 攝
“我認為海南所做的這些事,將會為減少氣候影響的全球目標作出貢獻,這對未來人類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瑞典哈馬碧生態循環總設計師、烏爾夫·蘭哈根教授認為,博鰲零碳示范區的建設經驗是很好的解決方案。
除了技術層面外,“零碳”的生活化場景也在不斷迭代更新。“未來我們也將探索更多的‘零碳’場景化表達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零碳’的理念,踐行低碳生活。”劉洪文說,讓“零碳”走進普通的大眾的身邊,普及減少碳排放的生活舉措,是下一步探索的方向。此外,示范區還將繼續探索零碳城市運行管理經驗,努力將示范區的創建經驗向廣大熱帶地區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