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彬睿
氣象經濟是指將氣象條件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通過科學的開發和利用,形成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業形態和經濟增長點的經濟活動的總稱。2024年國家數據局等十七個部門發布《“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為我省發展氣象經濟提供了政策指南。氣象與經濟的關聯度緊密,在各行業、各領域都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海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賦予了氣象經濟得天獨厚的優勢,應大力發展氣象經濟,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深刻認識氣象經濟規律
把握氣象產業的戰略意義
氣象經濟與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及氣候治理緊密相關。深刻認識氣象經濟的規律,把握氣象產業的戰略意義,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大價值。
氣象經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關鍵戰略支撐和綠色動能。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高效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氣象經濟是以氣象作為基礎性生產要素,既包括對風能、太陽能、空中云水等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包括通過氣象觀測獲取的各類氣象數據,與農業、工業、交通、旅游、能源、數字經濟、水利、康養、文化等多個行業密切相關。在農業領域,氣象數據可以幫助農民實現智慧農業,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是新質生產力在農業中的重要體現。在能源領域,對氣象條件的準確把握,有助于優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調度,可推動能源產業向更清潔、更高效的方向發展,不斷催生新的能源生產模式和相關技術,成為新質生產力在能源領域的重要應用。氣象經濟所蘊含的科技創新元素,如氣象衛星技術、數值天氣預報模型等不斷進步,進一步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氣象經濟在氣候治理方面發揮著基礎性和引領性的作用。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面臨的重大安全風險,而氣象數據是評估氣候變化狀況、制定災害應對策略的核心依據。通過對長期氣象觀測數據的分析,有關部門能掌握氣候系統的演變規律,監測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等。這些信息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制定氣候政策、設定減排目標提供了科學依據,確保氣候治理行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氣象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人類氣候韌性能力提升。例如,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氣象預警系統和海洋氣象服務,加強應對超強臺風等災害的措施,減少氣候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氣象經濟還促進了氣候服務市場的繁榮,吸引更多的耐心資本和前沿技術投入氣候治理相關的領域,如碳交易市場、氣候適應技術的研發等,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多元化氣候治理格局。
依托氣象經濟發展
打造海南獨特競爭優勢
海南“五向圖強”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和“三度一色”比較優勢與氣象經濟緊密相連,氣象經濟在農業、海洋、航天、綠色能源和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應用,為海南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氣象經濟是海南“向種圖強”的重要保障。海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是全國主要農作物品種培育的重要基地,超過70%的農作物品種經過南繁培育。氣象經濟產業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打造海南特色的“數據要素×熱帶農業”的應用場景,提升種業生產數智化水平,支持熱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相關服務企業融合利用遙感、氣象等數據,加快打造以數據和模型為支撐的種業和其他數智化場景,實現精準種植、精準養殖等智慧農業作業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助力海南打造“南繁硅谷”。
氣象經濟為海南“向海圖強”提供保障。發展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裝備制造等新興海洋產業是“向海圖強”的重要方向。通過發展氣象經濟,可以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數據要素×工業制造”“數據要素×交通運輸”“數據要素×氣象服務”“數據要素×應急管理”等新應用場景,如升級北斗船載終端可視化氣象預警服務系統,加強海洋氣象觀測網絡建設,提高海洋氣象觀測和預報能力,為海上交通運輸、漁業生產、海上搜救等產業提供精準、高效、安全的氣象服務。結合海洋經濟的特點和需求,開發海洋國際公共產品,如海南與東盟合作,共同開展南海藍碳研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為海洋經濟圈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氣象經濟是海南“向天圖強”的關鍵支撐。文昌國際航天城是中國重要的商業航天基地,海南正圍繞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等“航天+”產業加快推動項目落地。氣象經濟產業鏈在航天產業中至關重要。可推動氣象經濟產業鏈和航天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數據要素×科技創新”應用場景,推動科學數據有序開放共享,促進商業航天基礎設施、航天發射項目等產生的各類數據互聯互通,支持和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天科學數據庫建設,強化科學數據資源建設和場景應用。支持開展“人工智能+航天”大模型開發和訓練。探索商業航天新范式,充分依托各類氣象數據庫與航天知識庫,推進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以數據驅動發現新規律,創造新知識,加速科學研究范式變革。
氣象經濟是海南“向綠圖強”的重要“名片”。海南致力于打造“清潔能源島”和國際旅游消費中心。依托豐富的氣候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可打造“數據要素×綠色低碳”和“數據要素×文化旅游”的應用場景。可加強氣象經濟產業鏈建設,推進氣象、水利、交通、電力等數據融合應用,支撐氣象和水文耦合預報、受災分析、河湖岸線監測、突發水事件應急處置、重污染天氣應對、城市水環境精細化管理等。加強生態環境公共數據融合創新,為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精準的氣象服務,為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發揮氣象經濟全產業鏈保障作用,支持旅游經營主體共享氣象、交通等數據,提升旅游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動旅游產品的創新和升級,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競爭力。
氣象經濟是海南“向數圖強”的獨有優勢。海南利用自貿港“數據安全有序流動”政策,完善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數字經濟。氣象數據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數據資源,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氣象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已成為新的趨勢。海南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氣象經濟的創新發展,持續加強國際氣候治理合作。通過加強氣象數據的采集、處理和分析能力建設,提高氣象服務的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結合數字經濟的特點和需求,開發針對性的氣象服務產品和應用場景,如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臺風災害預警系統、基于物聯網的氣象觀測設備等,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作者系海南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本文系海南省馬工程專題課題“數字脫鉤”背景下海南自貿港與DEPA成員國跨境數據流動監管研究2024HNMGC12階段性成果)
原標題:加快發展氣象經濟 賦能海南新質生產力
責任編輯:章慧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