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海南日報》A05版版面圖↑
文字整理/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黎鵬 張琬茜
編者按
3月23日,由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中宣部《黨建》雜志社、人民日報社理論部、海南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學術研討會在海口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共同深化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理性研究,進一步探討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大背景下文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積極貢獻智慧力量。現摘編刊發,以饗讀者。
確立、鞏固和高揚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韓慶祥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副教育長】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邏輯起點,就是新時代的中國具體實際。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具體實際是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認知水平、結合狀況就是什么樣的。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標旨向,就是確立、鞏固和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這一點通過八個步驟一步步實現,這八個步驟環環相扣、步步深入、邏輯嚴密。第一步是走自己的路,在道路問題上的自主性成長;第二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屬于自己的新的時代內涵;第三步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意味著共產黨人在道路問題上的世界性成長;第四步是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第五步是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的體現;第六步是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它的目標旨向就是確立、鞏固和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第七步是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向世界的標志性符號;第八步是堅定“四個自信”,這是從總體上談主體性的堅實支撐和根本體現。
中華民族文化
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韓震
【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是一個關于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傳承與發展等多方面的重要議題,因此必須放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和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意義和價值。它體現了中國文化作為一個獨特的文化體系,在面對國際、國內各種影響和挑戰時,保持著自身的獨特性、自主性和連貫性的特性的自覺與自制。
有了文化主體性,一個民族能夠自覺堅守和傳承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規范、藝術形式等核心要素,也能夠經受外部文化沖擊,在與其他文化交流當中仍然能清醒地保持自我認知、做出自己的判斷,保持自身的延續不斷。同時,文化主體性不僅要有自我的自覺意識,還需具有時代的先進性,方能真正在世界上立得住、傳得開、有影響力。
當今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問題的世界意義在于,不僅打破了西方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義模式,還為世界文化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另外的路徑和可能性,為“全球南方”發展自身文化提供某種參照。同時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言,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所以說中華文化對當今世界確實是有貢獻的。
進一步增強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顏曉峰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
建設文化強國,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過程。
一是確定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文化強國建設走在前列有力引導中國式現代化,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體現文化主體性。
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在文化的內涵和功能上充分彰顯文化主體性。
三是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積極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在文化環境和文化發展的條件上更加有利于增強文化主體性。
四是文化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在文化生產主體和消費主體上著力培育文化主體性。
五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高揚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六是新時代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文化交往和互鑒上不斷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性。
更為重要的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中華文化主體性在新時代弘揚光大的生動證明。通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將實現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研究文化主體性問題
要貫通精神、能力和行動三方面
沈壯海
【武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研究文化主體性問題要貫通精神、能力和行動三個方面,這三方面作為綜合體上顯現出的高度自覺,是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體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主體性,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性。心動而行不動的主體性,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性。因此,如何在三者綜合的整體上觀察、思考、推進文化主體性,是一篇需要各方一起努力寫好的大文章。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積極引領全民族文化認知,提振全民族文化自信,明確提出新時代文化使命,提煉概括建設新文化、新文明、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必由之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著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倡導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在構建、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進一步構建文化主體性,仍然是當下我們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構建新文明必須獨立回答的一個重點問題。以百年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弘史詩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以新的文明創造為中華文明再添精彩。我們要自覺弘揚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在承古強今、向新而行中,不斷彰顯文化主體性,為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貢獻力量。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王炳林
【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既有歷史自信,也有文化自信,是支撐我們民族發展的根脈。這其中很重要的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在價值理念上的仁者、愛人、民本思想和家國情懷,以及思維方式上的辯證思維、整體思維,都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當中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這里談在研究、學習當中遇到的幾個問題。
第一是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關系。按照歷史來講,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中革命文化包括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革命的文化,體現了歷史的連續性,而中國共產黨是革命文化的主體。
第二是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關系。在講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不僅要講基本情況,還要體現優秀傳統文化是在當時物質文化承載中才能傳承下來的背景,在“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中準確看待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第三是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關系。要胸懷天下,吸收一切世界上的其他優秀成果,這樣才能夠更好展示我們的文化主體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
辛向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馬克思主義研究》主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系統地闡釋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最有力地彰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概括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科學的態度、鮮明的立場,最有力地捍衛了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創造性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的論斷,其次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最有力地創造新的文化生命體。新的文化生命體生機勃勃的奧秘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這體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來的中國人獨有的世界觀方法論,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相結合,產生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同時,經過結合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偉大的夢想與不懈的奮斗目標。
深化對習近平文化思想
系統化、學理化研究
郝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高級講席教授、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會長】
當前黨的創新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深化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系統化、學理化研究。
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系化、學理化研究的內涵和要求。體系化研究就是要把對象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把握,避免碎片化、斷章取義地研究,要完整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揭示其內在的總體脈絡和邏輯聯系。學理化研究就是要研究對象的道理、學理、哲理,力求揭示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內在根據、內在邏輯和世界觀方法論。
其次,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題。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這一主題,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回答了什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何發展和如何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時代之問,譜寫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新篇章。
要守住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并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實現三方面創新:一是使馬克思主義越來越本土化和中國化;二是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三是不斷創新探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有效方式。
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的
有效機制
韓喜平
【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人工智能對我們的文化造成了巨大沖擊。對此,要努力加大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首先,文化與科技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生產力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文化的改造和推進并不可懼。文化與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又延伸了文化產業鏈,集聚起大量的創新人才,是大有前途的朝陽產業。
其次,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深層次人工智能給文化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例如,深層次人工智能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定制化的服務,使文化生產和傳播主體規模得到極大拓展的同時,也容易導致許多錯誤認知以網絡為溫床生成發酵。深層次人工智能的多模態原創能力和生產的高效性,提升了文化生產和傳播的效率,同時也存在弱化人的文化創造主體性,使其失去獨立思考的批判能力和積極主動的創造能力。
因此,以深層次人工智能推動文化發展,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文化建設,注重對文化創造者的主體性培養和強化,有效發揮制度優勢,加快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真正構建起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中國式現代化
與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相輔相成
鄒廣文
【清華大學教學委員會委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與人類現代文明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之初,學術界就曾對主體性問題展開討論。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強調市場經濟的重要性,講究人和人之間在市場中的獨立人格,當這種個性化被發現、被強調,主體性的覺醒也隨之被喚起。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而人又是一種文化的存在,由此賦予了主體性問題以文化的向度,因此有了從主體性到文化主體性的進一步表述。我們要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需要去廓清和深化對文化形態、文化路徑等概念的表述。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化主體性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國的現代化實踐催生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中國式現代化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建構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中華文化主體性反過來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脊梁。
在“四個自信”重要文化范疇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范疇。在新的起點上,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厘清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體性意蘊,進而更好地指導人的生產和生活實踐。
堅持文化主體性
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路
孫熙國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為什么要建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文化主體性是一種文化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一種文化能夠富有無限生機和蓬勃發展的根本;另一方面,文化主體性是實現精神獨立自主的根本和關鍵,只有堅持文化主體性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路,走好自己的路就要堅持獨立自主。
建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關鍵點在于從中國實踐中概括出中國理論,再用中國理論指導中國實踐;立足點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歸根結底是為人民代言,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載體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動力則來源于交流互鑒和開放包容,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
以“六個堅持”為內核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了從上世紀以來學界一直在爭論的如何推動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的問題,解決了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問題,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問題。
堅定文化自信
要把握四重辯證邏輯
白顯良
【西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第一,要在“四個自信”一體化推進過程中堅定文化自信。“四個自信”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將其割裂開來,就文化自信談文化自信,要辯證把握“四個自信”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認識到,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第二,要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批判借鑒外來文化和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辯證關系中堅定文化自信。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要樹立正確的文明觀,用文明的互鑒超越文明的沖突,用文明的包容超越文明的優越;要提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四力”。
第三,要在不忘本來和開辟未來的辯證邏輯中堅定文化自信。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第四,要在文化強國和現代化強國的整體邏輯和一體推進中堅定文化自信。
“第二個結合”造就
新文化生命體的三重邏輯
陳紅
【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海南省高校思政課教指委主任委員】
“第二個結合”造就新文化生命體,有著以下三重邏輯:
一是理論邏輯。在“第二個結合”中守好“魂脈”和“根脈”,是國家和民族行穩致遠的重要保證。“第二個結合”則為文化傳承指明方向,使中華文明基因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經由“第二個結合”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質”的躍升。
二是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對“第二個結合”進行了初步探索。改革開放以來,“第二個結合”有了演進發展。進入新時代,“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自我意識的確立,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式現代化“新文化”規律性認識的深化。
三是現實邏輯。面向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用好用活“第二個結合”,構建起“科技賦能+制度創新+人才培育”的三維機制,是激發文化創新活力的實踐路徑。通過“文化+”模式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深度融合,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功能雙重發力,是推進“第二個結合”深化發展的應有之義。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既彰顯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性作用,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精神動能。
原標題:為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積極貢獻智慧力量——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學術研討會發言摘登
責任編輯:章慧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