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為歲首,農為行先。在全國大多數地方正進行春耕備耕之時,海南已開始繪就一幅好“豐”景。近期,海南定安茭白錯峰上市,俏銷上海、福建等地,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在此之前,瓊海、海口小龍蝦已搶“鮮”銷往上海、安徽、湖北、江蘇等全國多地市場,滿足消費者的嘗鮮味蕾。一種一養,海南農產品 “鮮”聲奪人,不僅為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也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徑。
放眼農業經濟發展大盤,時機是關鍵一環,其突出體現為一個“鮮”字。從茭白到小龍蝦,看似尋常的農產品上市,實則反映出海南農業發展的獨特優勢、成功秘訣——氣候。海南擁有溫暖的氣溫、充足的光照,肥沃的土壤,這些都是發展農業的天然優勢。如果把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比作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那么,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就是海南農業的“獨門絕技”。海南茭白、小龍蝦之所以能夠贏得市場,重中之重正在于放大了優勢,搶抓了“鮮”機。
放大優勢,搶抓“鮮”機,直白地說就是憑借適宜的氣候環境,精準把握種養周期,科學安排上市時間,讓海南農產品在市場供應相對短缺、內地同類產品未上市時填補市場產能空白。以小龍蝦為例,從全國來看,湖北作為小龍蝦養殖、銷售重點區域,小龍蝦每年4月到10月集中上市,而海南的冬季小龍蝦恰好彌補了剩下的月份空缺,當內地市場還在翹首以盼小龍蝦季到來時,海南小龍蝦脫穎而出,已經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新寵”。
打好“時間差”、填補“空窗期”,既避免了與內地農產品的正面競爭,又能滿足市場對新鮮農產品的需求。可見,海南氣候優勢蘊含著巨大潛力、廣闊商機,這也是內地農企農戶攜優質品種“落戶”海南的關鍵所在。比如,定安的茭白,種苗來自江西,卻在海南的土地上“綻放異彩”:江西冬天冷,茭白4月種、7月收;海南氣候適宜,茭白12月種,次年3月收,正好錯峰上市,不僅銷路好,而且價格優。
市場需求是農業發展的風向標。海南農業的“鮮”機,不僅在于產品的新鮮程度,更在于對市場需求的準確把握、快速響應。海南小龍蝦搶先銷往內地市場,正是農戶敏銳捕捉到內地市場對小龍蝦旺盛需求的結果——沒有盲目種植養殖本地傳統作物,而是緊跟市場脈搏,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大膽嘗試新興品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生產與市場的精準對接,海南農產品實現了從“有什么種什么”到“要什么種什么”的轉變,讓“早到的美味”帶來切切實實的經濟效益。
放大優勢,搶抓“鮮”機,并不只是依托氣候優勢“靠天吃飯”,想要保持“鮮”機優勢,必須在多方面下功夫。既要抓產“鮮”,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產業支撐體系,提高農產品品質;還要抓保“鮮”,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和物流產業,從田間地頭到銷售終端構建起一條 “保鮮通道”,多措并舉讓海南農產品時刻領“鮮”。
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唯有把人無我有的比較優勢用好用足,方能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聚焦“鮮”機,在“特”字上做足文章,在“優”字上下足功夫,在“新”字上力求突破,海南“鮮”品定能叫得更響、賣得更好、傳得更遠,海南必能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打開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局面。
原標題:放大優勢搶“鮮”機
責任編輯:符金花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