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島的西北部
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港口
它就是澄邁縣老城鎮的東水港
東水港邊上
是一座上千年歷史的漁村
本期
《向往的漁村· 千年漁村“弄潮”記 》
一起揭開
澄邁縣老城鎮東水港村的神秘面紗
東水港,又名紅花港、花港,也稱邊灣,東接老城鎮,西連馬村港,是一個呈帶狀分布的自然港。東水港旁的東水港村風光秀麗,歷史文化獨特,是一個以海洋生產為主業的小漁村。村民從事海洋捕撈、海水養殖等漁業生產活動,大量的海產品銷往海南各市縣。
東水港是澄邁縣
唯一集漁業和商業為一體的
綜合性港口
東水港面向瓊州海峽
是一個天然的深水良港
也是海南古碼頭之一
有可考證的歷史
最早可追溯到梁朝
自古以來
東水港就是海南島
與外界聯系的重要門戶
老城地處瓊北
距離內陸海程較短
是溝通海南島與大陸的交通樞紐
據史料記載
澄邁是蘇東坡登陸海南的第一站
也是他3年后離開海南的最后一站
史書中并沒有記載
具體的上岸和離岸港口
但是當時澄邁老城適合登陸的港口
只有東水港和馬村港
由于方位和距離
人們推斷當年蘇東坡在澄邁登陸的港口
多為東水港
馬村港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明朝年間來到海南的
瓊州府官吏和文人墨客
到澄邁游玩時
對澄邁的風景欣賞贊嘆之余留詩為證
詩文留存較多的景點
被歸入“澄邁八景”
其中北岸漁歌和雙灘入海
是對東水港的直接描寫
也是對東水港漁民的生活寫照
北岸漁歌指沿海漁民出海捕魚
逢豐收季節
滿船銀鱗滿船歌
一派歡樂氣象
雙灘入海是東水港港門外的
內灘和外灘
平時漲潮時看不到
等到退潮時
港灣中央便露出一條銀白色的沙灘
約有半公里長
灘面上有許多小魚蝦等
成群的海鳥爭相覓食
漁民們也會走上沙灘趕海、拾貝
如果想來東水港村體驗海灘趕海
一定要記得查閱當天的潮汐表
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搜索“潮汐表精靈”
輸入想要前往的趕海地點
就能獲得相應的潮汐時間信息
注意看好天氣、準備好裝備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趕海哦
除了趕海
東水港村還有一個不錯的海釣點
據釣魚愛好者介紹
這里的上鉤率非常高
釣點距離海口約30公里
東水港內部是一個大的淡水灘涂
有豐富的餌料
又是魚兒的通道
釣到的海魚以黃腳鱲為多
也有紅友、沙錐及石斑上鉤
有時還能釣到海鰻及鱸魚
東水港還是購買海鮮的好地方
曾經有吃海鮮到東水港的說法
每天下午3:30至5:00
漁民們帶著當天捕撈的魚貨回港
蝦、蟹、魚類等海鮮魚類應有盡有
價格根據當天的市場情況而變動
來買魚的有本地人、小商販
還有一些是來海南過冬
住在附近的外地人
東水港村打出“東水港海鮮”的招牌
在村子的東邊和西邊
分別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海鮮飯店
不少游客買了海鮮后
選擇在村里的飯店加工
實現從大海到餐桌的無縫銜接
嘗到第一口“鮮”
2023年11月
東水港村成功入選
“2023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
東水港村挖掘鄉村多元價值
拓寬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無論是固守傳統、深耕海洋
還是積極變革、謀求轉型
東水港的漁民們
始終堅守浪涌潮頭
他們用勤勞的雙手
創造著美好的生活
用歌聲和笑聲詮釋著
對大海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情
向往的漁村
向海洋挺進、向深海挺進、向海洋強省挺進,推動建設“一帶一路”,既是海南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戰略使命。海南島擁有1900多公里海岸線,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幾千年來,這個熱帶島嶼上積累了豐厚的海洋文化底蘊,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聯合海南發布以“海洋歷史文化”為主題,推出欄目《向往的漁村》,講述海南漁鄉故事,解鎖深藍寶藏,演繹海南海洋文化在傳承中蓬勃發展的生動篇章。
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聯合海南發布出品
監制:林瑩、李灝
策劃:葉晨曲
值班主任:袁蘭
海報設計:陳文珠
文案/編輯:葉維銘
內容審核:林英翠
部分資料來源:海南日報、海南發布、澄邁新聞、陽光海南網、南海網拍客東閣林、網友@魏國人、@桂A航拍等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