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逢國 朱獻蘇
文化創新創造是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展現,是推動文化不斷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文化活力源于創新創造,關鍵在于要保護好運用好傳承好文化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保護好運用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資源,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發展壯大文化產業”。這一重要指示為增強海南自貿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指明了方向。
游客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參觀“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海南日報特約記者 蒙鐘德 攝
正確處理保護運用傳承關系
掌握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路徑方法
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推進實踐基礎上的文化創新,需要在實踐創造中不斷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不斷實現文化進步。保護好運用好傳承好文化資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發展,是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根本路徑。
保護好運用好傳承好是前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精神符號,真實性和完整性是文化遺產的特定屬性,不能肆意破壞,更不能隨便捏造。因此,對待文化遺產要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的總方針,保護好本源,讓文化遺產守得住;運用好本真,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傳承好本心,讓文化遺產傳下去。唯有如此,才能使文化遺產的保護運用傳承與當代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現代社會進步相協調,這是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基本邏輯。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關鍵。對待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的原則,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點要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要在傳統與現代的交流碰撞中整體把握當地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將厚植文化底蘊、提煉標志性文化符號、彰顯地域性文化特色貫穿文旅融合發展全過程,突出“一村一景”“一城一品”“一地一韻”的建設主題,這是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基本要求。
深入挖掘多樣態文化資源
為推進文化創新創造注入源頭活水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文化資源是文化創新創造的重要基礎和源頭活水。海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相輝映,融滲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為此,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就要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價值,充分彰顯地域文化特質。
讓歷史文化遺產更加“鮮活”。歷史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與血脈。海南歷史文化遺產是海南人民創造力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明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譬如,海南擁有落筆洞遺址、西沙甘泉島遺址等古遺址,丘濬墓、海瑞墓等古墓葬,五公祠、東坡書院等古建筑以及各種題記、碑刻等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苗族“三月三”、儋州調聲、海南椰雕、瓊劇、崖州民歌、南海航道更路經、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等為典型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是海南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如何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是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任務。
讓革命文化的紅色更加“鮮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瓊崖地方組織在遠離中央的不利條件下,創造出孤島奮戰“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奇跡,孕育了可歌可泣的“瓊崖精神”。傳承發展海南紅色革命文化,要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讓海南紅色革命文化更加“鮮活”,并使之成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強大精神力量。
讓海洋文化的藍色更加“濃郁”。海南因海而生、向海而興。海南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長期海洋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海洋歷史文化、海南習俗文化、海洋生態文化、海南旅游文化、海洋海疆文化等構成了海洋文化的諸多形態。被譽為“南海天書”的《更路簿》,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掀起了一股“海洋文化熱”。堅持“向海圖強”,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省,需要大力推動海洋文化繁榮發展。深入開發海洋文化資源,著力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品牌,加強海洋文化遺產宣介,提升海洋文化創作質量,讓海南處處洋溢著海洋文化的氣息。
讓民俗文化節日快速“破圈”。軍坡節(公期)、“三月三”、換花節、南山長壽文化節等風情習俗是海南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這些民俗文化節日不僅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也增強了海南人民的文化認同和民族凝聚力,對海南區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文化內容推陳出新、文化形式花樣翻新、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等文化創新創造,同時,融入時尚創意、現代風格,打造具有海南元素的民俗文化品牌,能夠使民俗文化節日活動快速“破圈”,使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并在新中式旅游的驅動下,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激發市場活力。
大力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發展
不斷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新動能
讓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煥發出新的文化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僅深刻改變著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也快速催生了眾多文化產業新業態。數字文化產業作為高速成長的新興產業,正成為引領新供給、新消費,點燃數字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近年來,海南憑借自貿港政策紅利和獨具魅力的文旅優勢,著力推動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游戲“出海”、來“數”加工、數字出版、跨境電商、網絡視聽、數字展演等海南自貿港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展現出蓬勃生機。然而,在大力推動海南自貿港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正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數字文化產業制度體系有待完善,高品質數字文化產品還不夠豐富,數字文化企業規模小且競爭力較弱,數字文化產業鏈上、中、下游融合度還不夠高。當下,聚焦“向數圖強”,海南需要強力推進數字文化產業創新提質,搶占關鍵賽道,提速競跑爭先。
不斷加強制度設計,發揮制度集成創新聯動優勢。出臺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從產業內容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融合、新業態培育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謀劃,重點發展影視、演藝、游戲、設計、會展、娛樂六大文化產業,細化優化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扶持舉措。
積極扶持企業發展,發揮企業集聚創新應用優勢。培育一批“專精新特”數字文化企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建設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場景展演的文旅企業。加快現場式、沉浸式、個性化、多場景的數字文化體驗館建設,將海南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資源轉化為數字文化資產,推動內容要素與生產場景體系化建設,全方位立體化展現數字海南的獨特魅力。
大力促進產業融合,發揮產業集群創新協同優勢。重點打造一批集群發展的數字文化產業重點園區基地,推動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的流通協同。建設一批省級文化科技融合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成果研發基地,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釋放創新創造動能。
【作者戴逢國系海南師范大學黨委委員、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朱獻蘇系商丘師范學院副教授、海南省廉潔文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本文系海南省“馬工程”專項課題(2022HNMGC05),海南省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2-34)階段性研究成果】
原標題:深挖特色文化資源 增強自貿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責任編輯:周玉敏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