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純子
海南作為中國南海之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包括物質形態的古建筑、歷史遺址,如東坡書院、五公祠等,還涵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黎族的傳統技藝、民俗活動和節慶儀式等。這些遺產不僅是海南獨特歷史的見證,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背景下,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推動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海南的文化遺產分布廣泛,種類多樣。保護這些遺產,首先需要構建系統化、科學化的保護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要“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為海南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方向和遵循。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的統籌協調,將各類文化遺產納入統一的保護框架之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步驟。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如數字化技術的普及,可以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更加全面和精細的數據支持,通過三維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不僅能夠更好地保存文化遺產的原貌,還可以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展示和傳播,擴大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靜態的維護,更需要在動態中實現活化和傳承。海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具備重要的活化潛力。文化遺產的活化不僅能延續其歷史生命力,還能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作用。通過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將海南的文化遺產轉化為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這不僅能夠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還能通過文化體驗增強公眾的文化認同感。例如,在保護傳統建筑的基礎上,開發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旅游路線,打造多功能的文化空間,使游客能夠在參觀過程中深入體驗海南的歷史文化,理解其獨特的文化內涵。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持。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的復雜工作,既需要歷史學、考古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支持,也需要工程學、材料科學等自然科學的技術保障。當前,海南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專業人才儲備仍顯不足,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亟待加強。海南應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培訓體系,培養既懂歷史文化又掌握現代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通過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的專家團隊,提升海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專業化水平。此外,制定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形成一支穩定且高水平的專業隊伍,是保障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
法律法規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保障。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文化遺產的保護將難以落實到位。通過完善地方性法規和條例,建立起符合海南實際情況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框架,是確保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的前提。應加大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執法力度,確保法律法規在實踐中得到有效執行。對于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應依法嚴肅處理,形成法律的震懾力。此外,法律宣傳教育同樣必不可少。可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法律意識,使法律法規的落實更加順暢和有效。
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構建全民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海南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進一步拓展資金投入渠道,形成政府、社會、市場多方參與的保護格局。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保障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資金投入,同時鼓勵社會資本的參與,通過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基金、開展文化贊助等方式,吸引企業和個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各界的參與,不僅可以豐富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來源,還可以在實際行動中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例如,可以通過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活動,讓公眾直接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增強他們的文化保護意識和責任感。
文化遺產是民族記憶的載體,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海南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關乎海南地方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通過系統化保護、活化傳承、人才培養、法律保障和社會參與,海南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走向更加科學化、制度化的道路。以敬畏之心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既是對海南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文化發展的承諾。這不僅有助于海南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更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了海南的獨特智慧和力量。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海南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必將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文化力量。
(作者系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作者單位為中共海南省委黨校)
原標題:以敬畏之心保護傳承海南歷史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林莉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