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在賽場內外——海南“村VA”一線觀察

            海南“村VA”冠軍之夜現場。記者 李昊 實習生 符傳岱 攝

              南海網記者 賀立樊、紀燕玲、胡誠勇/文

              隨著龍橋鎮動漫戰隊的一記重扣得分,玉陽公園徹底陷入沸騰,數千名觀眾現場見證冠軍的誕生,也見證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鄉鎮排球聯賽正式落下帷幕。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在海南“村VA”聯賽舉辦的第二年,冠軍獎杯有了新的傳遞。與此同時,更多的傳遞,發生在賽場內外。

              老將與小將的同場競技,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以排球傳遞一項民間運動的不朽;排球與民俗的有機結合,是百花齊放春滿園,以賽事傳遞多元民間文化的興盛;賽事與僑鄉的相輔相依,是鄉音無改鬢毛衰,以體育傳遞無數民間情懷的延續。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一百多年前的舶來品,逐漸演變為海南鄉村的傳統體育項目,海南群眾對于參與排球運動的連續性、對于九人制排球的創新性、對于體育認知的統一性、對于規則多樣的包容性,以及對于勝負友誼的和平性,讓排球運動融為海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征。

              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曾經說過:“體育能把人類的通用語言融合在一起。”在海南“村VA”的賽場上,一顆排球,已然迸發更多能量,讓無數小小村莊搖身變為這項運動的焦點所在,打破農村與城市的界限,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卓越進程。

            符樹蓋(右一)在海南“村VA”比賽中。記者 李昊 攝

              一顆排球代代相傳

              14歲的成人排球比賽運動員,在職業賽場幾乎難以見到,但是在海南“村VA”的賽場上,14歲的符樹蓋用一次次發球和防守幫助球隊取分,被現場解說員稱贊為防守端不折不扣的“一哥”。

            藍色21號球員為周國寶。受訪人供圖

              隔著球網,符樹蓋的對面,站著30歲的周國寶,周國寶的對面,也曾經站著韓興疇、朱文信等前輩。像每一位熱愛排球的海南孩子一樣,他們的起點總是上一輩的代代相傳。

              “小時候,村里有一塊排球場,從小蹲在場邊看著大人們打排球。”稍大一些,周國寶也站上這塊球場,與長輩們同場競技。

              那時,周國寶和父親常常去往文城鎮紫貝嶺燈光球場看比賽,父親總是給他買價格最貴的門票,“就為了坐得近一點。”兒時的周國寶有著自己的排球偶像——當時就讀于海南師范大學的球員韓興疇。每當看見韓興疇高高躍起,重扣得分,周國寶一邊鼓掌,一邊幻想:“有一天,也能像他一樣打球。”

              而當時的韓興疇,也有自己的導師——時任海南師范大學排球隊教練的林明祥教授。事實上,當林明祥年少時,他的排球之路,受教于曾在1958年奪得全國冠軍的文昌中學排球隊老隊員們。

              對于體育的傳承和教育意義,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體育造就體格健壯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體格。”

              一百多年前,當一群南洋青年將排球運動帶回文昌,這顆排球漸漸演變為一個載體,在無數次傳遞之中,以體育教育的方式滋養這里的人們。

              打了20年排球的符傳岱,工作最忙的時候,每天要在自家的養殖場忙碌20個小時。

              “靠海吃海,我們這里的村民大多從事水產養殖業,勞累了一天,打球娛樂是最好的放松方式。”排球給了符傳岱一副好身體,也給了他面對生活的斗志與信心。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當下,一個個更美、更富、更積極的鄉村,正在找到經濟與文化之間交替上升的途徑,椰林間打響的排球賽,也變得更有活力。

            比賽精彩瞬間。記者 李昊 攝

              與去年相比,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鄉鎮排球聯賽參賽球員的平均年齡從30歲下降至26歲,進入八強階段,平均年齡更是降至25歲。

              更多年輕人的參與,保持這項運動的生命力。如同一場接力賽,有人交棒,也得有人接棒。

              從運動規律的角度,交棒的原因有很多,運動員的年齡增長、競技水平下滑等,但是接棒的原因很簡單——有繼續參與的條件。這條件既屬于個體,也屬于全社會。

            錦山鎮牛肉干隊16歲少年呂詩壯(左一)比賽中。記者 李昊 攝

              16歲的呂詩壯是錦山牛肉干隊的主攻手,他的成長路徑有著新時代的烙印。從錦山二小排球隊到文昌中學排球隊,相比于前輩們,呂詩壯這一代球員有著更好的訓練條件,更多的比賽機會,更卓越的身體素質,以及海南“村VA”走紅網絡之后,更廣泛的關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句話可以體現在奧運會的獎牌榜上——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占據獎牌榜前列;這句話也可以體現在海南“村VA”的賽場上——有了更好的物質條件,能夠自由選擇看球、打球的人們越來越多。

              這顆排球能夠在海南代代相傳,主觀條件是群眾的熱愛,客觀條件則是一代勝過一代的經濟社會發展。從綁在兩棵椰子樹之間的一張漁網,到具備多層看臺的玉陽公園排球場,打球、看球的環境變了,這顆排球得到更多的支持,卻依然是一個載體——承載所有來自民間的熱愛與傳遞。

              文昌東閣村宴村廚團隊在烹飪特色美食。

              多元文化生生不息

              “我們家三代當村廚,40年做村宴!”7月27日,海南“村VA”來到文昌市東閣鎮,村廚陳奮和同行們在賽場外擺起爐灶,升起炊煙。

              陳奮要做四道菜,分別是沙蟲、排海、西仔魚,以及良豐對蝦,它們被稱為“東閣四寶”。一代代人傳下來,口味不變,做菜的方式也不變。

              “必須用木柴燒菜,才有家鄉的味道。”陳奮的手藝來自父親陳智東,父親的手藝來自爺爺陳禮文,一家人的營生,除了經營飯店,就是入村操辦村宴。

              如今,父親和爺爺都已遠去,唯有“東閣四寶”,讓陳奮憶起往日時光。那些激起味蕾的感覺,能夠深入記憶,久而久之,在心頭揮之不去,再次尋味,已是一種文化。

              無論酒店還是村巷,那些代代相傳的菜肴,從滿月酒到周歲宴,從喜酒到公期,載滿村宴的味道,貫穿海南人的一生。

              文昌東閣村宴現場,市民游客品味當地特色菜肴。記者 李昊 攝

              只要這味道不曾中斷,屬于陳奮的手藝,以及更多的文化結晶,就能夠一代代傳承下去。這道理在海南“村VA”的賽事活動上,有著最為直觀的證明。

              99張餐桌排成陣勢,一道道極具當地風味的菜肴輪番上桌。以海南“村VA”賽事為平臺,“東閣四寶”與“頭盤菜”受到熱捧,這背后,是民以食為天的質樸理念。

              瓊劇專場演出為市民和游客們送上了一場瓊劇文化的盛宴。

              不遠處的空地上,瓊劇舞臺已經搭好,借助海南“村VA”的賽事平臺,一道道“文化大餐”相繼登臺。

              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與促進,推動中華文明的持續向前。以體育凝聚文化,一場賽事,正在成為海南民間多元文化最為集中的展示平臺。

              “互相諒解深情厚誼 / 知冷知暖知冷暖是儂啊喂才是好夫妻......”舞臺上,瓊劇演員的表演吸引眾多鄉親駐足觀看;賽場上,排球隊員的攔網和重扣掀起一波波聲浪。傳統藝術與現代體育的結合,各有各的受眾,各有各的驅動。

              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振興之一,包括體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在內的文化振興,正是要從文化的角度,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使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更加強勁。

              在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鄉鎮排球聯賽期間,組委會組織了多場文化活動。八強決戰的周末,正值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玉陽公園排球場周圍擺滿了穿針、投壺等動態的文化互動游戲。

              事實上,關于七夕節的傳統活動還有很多,比如靜態的漢服展示、首飾制作等,然而組委會重點組織的動態互動,更為契合體育賽事的主題與氛圍。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文化的傳承需要“結合”,但是“結合”不是“拼盤”,而是相互契合,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適當的文化呈現與交融。

            馬來西亞演藝專場在海南“村VA”賽場舉行。記者 李昊 攝

              在海南“村VA”鋪前站,依托極具南洋風格的騎樓老街,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牽頭組織的馬來西亞專場演藝,讓異國文化漂洋過海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在海南“村VA”東閣站,瓊劇表演與全民“K歌”此起彼伏,讓傳統文化穿越千年與現代文化相結合。

              古有百越渡海,秦漢遷瓊;后至西漢設郡,中原移民入瓊;宋元明清,閩越移民達到高峰;乃至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人口遷瓊。多元人口的融合,為海南帶來多元的文化。

              因此,當文化的種子漂洋過海,對于鄉情的眷戀,讓種子生根發芽,生生不息。

            馬來西亞海南聯會排球隊比賽現場。記者 李昊 攝

              排球傳遞戀戀鄉情

              海南人下南洋的歷史,已經有上百年之久。落到某一個家族,也許無法精確地說出離家的具體時間,卻總能記起家的方向。

              在泰國出生長大的謝存,有泰文名字,早已不會說家鄉方言,卻仍記得上一代人說過的話:“故鄉在錦山。”

              走得再遠,總會在某個時刻想起故鄉,不只是記住生物學上的血緣來源地,更是記住一個民族關于文化與精神的基礎,由此塑造這個民族中的每一個人。

              “為了生活走出去,心還是要回來。”7月13日,海南“村VA”鋪前站,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總會長拿督楊克浩帶來一支特殊的隊伍——馬來西亞海南聯會排球隊。

            馬來西亞演藝專場在海南“村VA”賽場舉行。記者 李昊 攝

              伴著南洋歸僑演出團的表演,聽著馬來西亞民歌,看著在賽場周圍飛揚的中馬兩國國旗,有人看到游子歸鄉,游子看到的則是家的親切。

              “儂是海南人/儂講海南話......”比賽間隙,馬來西亞海南總商會總會長拿督林秋雅和鄉親們一起唱起這首歌,鄉音無改鬢毛衰,是獨屬于中華文明的詩意鄉愁。

              新加坡的海南雞飯,源于海南鄉間的文昌雞。瓊海街頭的斑斕糕點,源于東南亞叢林里的斑斕植物。由海外華僑帶回來的排球運動,則成為東西方文化在海南的一次交融。

              長久以來,海南與海外的交流不曾中斷,無論海南島或馬來半島,總有海南人的血脈在排球場躍動著,飛向天空的那顆排球,也飛向更遠的地方。

              在蘇里南海南會館排球場,每個周末打一場排球,是這群異鄉客的重要活動。他們試過用當地肉雞制作文昌雞,可是做出來的雞肉卻不是那個味道,就連簡簡單單的大米飯,吃起來總感覺少了一絲甜味。

              身在國外,很多東西都會變,可是排球不曾變。每逢中秋,蘇里南海南會館會舉辦排球賽,白色的排球在球網上方來回飛躍,就像掛在天上的另一個月亮。

              承載鄉愁的寄托,有時只需要一首歌、一道菜、一顆排球。從這頭到那頭,排球飛躍的不只是球網,更是時代變遷。

              身在泰國的張虹,通過手機觀看海南“村VA”的賽事直播,她看到的,還有更美的家鄉;回到海南的馬來西亞海南聯會排球隊教練鄭友松,來到球場,也來到航天城。

              如同象征奧林匹克運動的五環標志,體育沒有邊際,能夠將所有人聯系在一起。體育也是一個窗口,海外游子透過它看見家鄉,家鄉人透過它,看見更美好的未來。

              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鄉鎮排球聯賽現場累計觀賽總人數超70萬人次,全平臺總曝光量6.1億。

              腳踏實地的籌備,精準到位的策劃,群策群力的參與,換來真金白銀的回報。不僅為一方百姓帶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享受,也帶動當地鄉鎮經濟發展,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扇“體育之窗”,海南“村VA”讓世界看見一項運動的中國故事,看見欣欣向榮的中國村莊,看見滿懷希望的中國人民,真實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成果。

            比賽現場。記者 李昊 攝

              海南“村VA”也從另一個角度,傳遞一個啟示——最高級的文化享受,不存在地理的局限。只要規劃得當,結合當地實際,每一個鄉鎮村落,都能搭起最閃耀的舞臺。

              曾因“村BA”火爆全網的貴州臺盤村,已經陸續舉辦多屆全國鄉村籃球類賽事;曾因沖浪享譽盛名的海南田新村,成為眾多沖浪愛好者心中的圣地。

              有了經濟基礎,有了文化積累,可以預見,未來仍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村莊,擁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這是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的持續積淀,也是傳遞至今條件到位的必然爆發,如同這顆在球網兩端飛躍的排球,已然擁有飛向天空的一刻。

            南海網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復制、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系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nhwglzx@163.com.
            責任編輯:郭微微
            •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

            原創報道

            精彩海南 新聞早知道 進入欄目
            欄目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技術服務 |  法律聲明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国产精品合集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免费| 久热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中日韩产精品1卡二卡三卡| 国产精品三级国语在线看| 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久久久国产精品va麻豆|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色首页|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京东传媒|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 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a级毛片无码a∨| 精品视频午夜一区二区| 日韩视频免费在线|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精品3d动漫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