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建言
■ 郭文芹
海南處在中國面向東盟的最前沿,受權管轄中國200萬平方公里海域。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就是要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區位、資源環境與高水平開放政策制度優勢,在中國與東盟海洋產業對接、海洋綠色發展、海上互聯互通、海洋人文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樞紐。
推進以郵輪為重點的海洋旅游一體化
推動構建中國—東盟郵輪旅游合作圈。亞太郵輪旅游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北亞,郵輪旅游市場空間巨大。作為全國最早發展郵輪旅游的省份之一,疊加自由貿易港政策利好,海南發展郵輪旅游潛力巨大。可率先建立海南島—巴厘島、海南島—新加坡郵輪旅游合作體,實現區域郵輪旅游客源的共享和互送、郵輪航線的聯合營銷、郵輪旅游危機管理合作等;支持海南與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一體化濱海度假、郵輪游艇、海洋公園等海洋旅游合作。
借鑒加勒比海地區郵輪旅游合作成功經驗。組建區域性郵輪旅游行業協會,實現區域郵輪旅游信息與數據共享;與相關東盟國家和地區建立覆蓋產業發展等在內的多邊、雙邊郵輪旅游事務協調對話機制;支持國際郵輪公司與國內知名航空公司聯合開展“飛機+郵輪”合作,吸引國內游客乘飛機到海南開展郵輪旅游。
盡快補齊海南大型郵輪停靠所需基礎設施短板。按照國際郵輪母港標準,完善港口、碼頭、泊位等基礎設施,為大型郵輪停靠創造良好條件;完善郵輪母港功能,使郵輪港能夠更好滿足外國郵輪公司母港航線郵輪關于岸電供應、油料補給、食品及淡水補充的基本需求。
形成海南獨特的郵輪旅游合作發展政策體系。對有意愿參與海南自由貿易港郵輪基礎設施建設、郵輪旅游航線開發等的國內外郵輪公司,可設立專屬郵輪度假區,給予其專屬碼頭,由郵輪公司承擔碼頭的建設運營和管理;探索實行RCEP成員國郵輪入境互免簽證政策等。
以海洋牧場為重點深化漁業產業交流合作
建設面向東盟的海產品進口、中轉、保鮮、加工、交易基地。當前,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兩個基地”建設背景下,內地企業紛紛開拓東南亞市場。建議發揮自由貿易港政策優勢,加快建設面向東盟的海產品進口、中轉、保鮮、加工、交易基地。一是依托海南自由貿易港“原輔料”零關稅政策,制定實施對東盟海產品的擴大進口計劃,打造面向東盟的海產品進口基地;二是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工增值貨物內銷免征關稅政策與RCEP規則疊加,允許企業自主選擇RCEP中40%加工累積標準或海南自由貿易港30%加工增值標準,并以“零關稅”進入內地;三是吸引國內企業在海南布局,深化水產品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工合作,在海南自由貿易港設立面向東盟的海產品采購中心、分銷中心、儲藏中心、加工中心。
推進區域港口與航運服務一體化
以海南為先導建立中國—東盟港口聯盟。整合華南地區的港口資源,實現華南區域港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推進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港口合作,逐步構建區域航運標準體系;依托國內基礎設施建設能力,支持國內企業以海南為總部開展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升級相關投資,提升區域主要樞紐港口能力。
用好船籍港、保稅油加注等政策打造面向東盟的航運樞紐。目前,海南自由貿易港已設立國際船舶登記中心,且允許具備條件的船舶加注保稅油。建議適應中國—東盟航運需求快速增長趨勢,吸引相關船只在海南自由貿易港中轉停靠,并加注保稅燃油,降低航運企業成本;依托更加便利的國際船舶登記管理制度,合作發展與船舶登記相關的航運保險、航運結算、航材租賃、船舶交易、海事服務等航運產業鏈;利用航線開放政策,加密同東盟主要港口間的國際航線密度,提升海上航線規模,實現東盟主要港口全覆蓋。
推動共建智能港口航運產業鏈。發展全球數字化供應鏈、綠色低碳智能船舶研制、船用新能源、智能航運產業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引領和支撐作用,推進海南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合作,加快港口信息化、智能化進程,促進港口提質增效升級;完善跨境貿易港口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推動建立中國—東盟大宗經貿服務平臺,加強與東盟國家港口企業和相關產業的合作,共同探索創新經貿服務模式,推動區域經濟的融合發展。
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
推進與東盟間區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合作。以科技創新合作為抓手,加強區域海洋環境保護與深海修復,提升區域的海洋環境質量;合作建立珊瑚礁保護區;支持海南與東盟國家和地區地方政府合作探索地方間的海洋環境保護,牽頭規劃共建觀測站、共享數據、搭建合作研究平臺,提高各國海洋生態觀測和研究等能力。
建立面向東盟的藍碳交易市場。深化國際藍碳研究,探索研究碳匯交易規則,為海洋生態價值的實現探索現實路徑;積極吸引更多國際金融資源和國際金融機構在海南匯聚,建立面向東盟的藍碳交易市場。
推進以低碳綠色資源開發為重點的高新技術合作。發揮企業作用,推進海南與東盟國家海上氫能源合作、政策對接;謀劃一批以低碳制造、海洋新能源綠色開發為主題的跨境海洋科研技術平臺和海洋產業合作園。
推進以藍色經濟為主題的港灣合作
推動實現港灣郵輪游艇旅游一體化。吸引香港、深圳等合作開發跨境郵輪旅游產品,共同打造“海洋—海島—海岸”立體產品體系,發展面向東盟的郵輪市場。
合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產業體系。吸引廣東海洋漁業、可再生能源、油氣及礦產、海洋藥物等領域的研發機構在海南設立安裝、測試、推廣中心;與粵西沿海經濟帶合作開發海上風能資源;共建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遠洋漁業海外基地。
合作提升區域海洋航運服務能力。吸引國際航運協會總部落戶海口,拓展航運服務產業鏈,提高區域供應鏈服務管理能力;吸引香港相關企業參與海南港口運營,引進香港集裝箱物流、冷鏈物流領域的資金、人才、服務;逐步引入香港在船舶管理及租賃、船舶融資、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及爭議解決等領域的管理規則。
合作發展涉海金融服務體系。吸引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內設立分支機構,專司航運金融、船舶融資租賃及相關會計、審計、信用評級、資產管理、投資咨詢、融資保險等服務;建立雙港金融服務對接機制,打造“海南承接+香港服務”的模式,增強對國內企業投資東盟的支撐能力。
(作者系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院副研究員)
原標題:發揮海南自貿港優勢 打造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重要樞紐
責任編輯:林靖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