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邱江華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海南省成績喜人,實現多項歷史性突破。
經海南省政府提名的獲獎項目有2個——
中海油海南能源有限公司牽頭完成的《“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牽頭完成的《耐寒抗風高產橡膠樹品種培育及其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同時,在海南省公示的獲獎項目有1個;海南參與完成的獲獎項目有2個。
作為我國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獎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可謂“含金量”十足,獲獎項目或在當代科技創新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創造了突出的經濟或社會效益。那么,這兩個經省政府提名獲獎的項目有何過人之處?對海南而言,此次獲獎意味著什么?背后又藏著怎樣的努力?
“深海一號”
超深水油氣 自主開發能力的“代言人”
提起“深海一號”,大部分人還比較陌生,但說起灶頭的天然氣,幾乎家家戶戶都在使用。
“深海一號”是我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其距離三亞市約150公里,于2014年被勘探發現,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千億立方米,最大作業水深超過1500米。
如何把蘊藏于深海的油氣資源開采出來?
中海油海南能源有限公司牽頭完成的《“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就是在做這件事。
1500米,通常被國際上定義為深水與超深水的分界線。盡管超深水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但深入的每一步都“難如登天”——水深每增加1米,壓力、溫度、涌流等情況都會發生劇變。
深海一號。(受訪者供圖)
一套安裝在水下1500米處的設備設施,受到的壓力相當于在指甲蓋上站了一個體重300斤的人。而且深水開發對技術、裝備能力、關鍵設計指標的要求都極高。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具備深水開發技術能力。
在“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勘探發現時,中國海油已經具備水深300米以內油氣資源的開發能力,但對于深水、超深水領域涉足未深,由“淺”入“深”,幾乎沒有實踐經驗。
難度大、任務重,怎么辦?
中國海洋石油人首創了一系列技術破難題,比如“水下生產系統回接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氣田開發新模式、超深水海底氣侵早期監測預警技術等。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號”正式投產,截至目前累產天然氣超過80億立方米。如今,從1500米的深海到千家萬戶的灶頭,天然氣完成這趟“旅途”只需1天。
中國海油技術專家介紹,“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工程關鍵設施包括1座十萬噸級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16根聚酯系泊纜和6根鋼懸鏈立管、200余公里的海底管道和11口深水天然氣開發井。它的建成標志著我國海洋油氣自主開發能力實現了從300米深水到1500米超深水的歷史性跨越。
這項成果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后第三個完整掌握超深水油氣自主開發能力的國家,可覆蓋世界70%的深水氣田開發,為全球深海油氣資源開發提供了中國方案。
37年攻關
實現我國橡膠樹品種 從引進到輸出的轉變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牽頭完成的《耐寒抗風高產橡膠樹品種培育及其應用》,同樣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天然橡膠是國防裝備、航空航海、軌道交通等高端制造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在工農業生產、醫療衛生、日常生活等領域也廣泛應用。
為打破國際禁運,我國于20世紀50年代開展“橡膠北移”,經過多年努力,終于實現在北緯18度以北大規模種植天然橡膠。
然而,我國植膠區地處熱帶北緣,寒潮、臺風天氣頻發,橡膠樹又是典型熱帶作物,對低溫、強風敏感,引進品種抗性不足,膠園受災嚴重,甚至大面積報廢。
怎樣打破發展限制?
“唯有選育出耐寒抗風高產的新品種。”瞄準這個目標,中國熱科院橡膠樹育種團隊開展了長達37年的技術攻關。
該團隊育成耐寒抗風高產品種8個,實現種源自主可控。其中,育成的超高產品種“熱研879”單產水平世界領先,已廣泛應用于我國輕風輕寒植膠區,為該區域的豐產植膠提供了品種保障。
黃華孫帶領中國熱科院橡膠樹育種團隊在田間測產。(受訪者供圖)
新品種支撐我國植膠區域持續擴大。1983年至今,我國植膠面積從700多萬畝擴大到1700多萬畝,年產干膠由17.3萬噸增加到85.6萬噸。其中,該團隊培育的8個新品種占我國植膠面積的39.7%,新增產值252.1億元。
“讓大家驕傲的是,耐寒抗風育種和新品種培育技術國際領先,項目成果輸出到泰國、馬來西亞等7個主要植膠國,實現了我國橡膠樹品種從引進到輸出的根本性轉變。”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研究員黃華孫說。
據悉,新品種橡膠樹的天然橡膠質量符合高端用膠要求,已成功研發出用于C919、ARJ21等飛機輪胎專用膠,為我國天然橡膠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戰略資源安全保供提供了品種與技術支撐。
“零的突破”背后
海南有哪些創新密碼?
國家科學技術獎可謂中國科技界的盛事,也是對每一位科學家、每一位科研人員工作的肯定與鼓勵。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分析,海南在本次獎項中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一是自2012年以后,海南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實現零的突破;
二是海南作為海洋大省,在海洋領域獲國家科技獎一等獎實現零的突破;
三是企業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獎一等獎實現零的突破;
四是重大科創平臺引進人才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實現零的突破。
多個“零的突破”背后,折射出海南創新生態的潛力與活力。事實上,在海南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進程中,科技創新一直被擺在核心位置。
中國熱科院橡膠樹育種團隊育成的超高產品種“熱研879”。(受訪者供圖)
從科研投入來看——
科技創新對海南有多重要?從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可見一斑。海南R&D經費投入增速連續三年全國排名前兩位。特別是2022年,海南R&D經費投入強度首次達1%,增長45.5%,增速全國第一。
隨著R&D經費投入不斷增長,海南的創新資源正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比如,搭建起更高能級的創新平臺,海南充分發揮氣候溫度、海洋深度、地理緯度和綠色生態“三度一色”優勢,聚焦種業、深海、航天、綠色低碳等新領域新賽道,逐漸形成一批具有自貿港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
從團隊建設來看——
不斷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海南構建了一條“精英企業-瞪羚企業-種子企業”的梯次培育體系,形成既有創新龍頭又有專精特新的高新技術企業“精英梯隊”;
還有集聚更多創新人才,“南海新星”、科技創新人才項目等政策的深入實施,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內生動力,為海南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添磚加瓦。
……
歷經三年科技創新翻身仗的沉淀,海南在“海”、“陸”領域的項目取得可喜成績,充分表明了近年來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升,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為自貿港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次海南再獲得國家科技獎,底氣十足。
獲獎是一個階段的總結,也是一個階段的啟程。我們固然為此次獲獎項目而高興,但著眼未來,前路漫漫,還有更多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等待海南去實現。
原標題:斬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海南科技創新密碼是什么?
責任編輯:章慧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