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
□ 張占斌 楊若曦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點,認清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規律,營造有利于新質生產力成長的體制機制環境,培育好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肥沃土壤,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重點在“新”,更在“新質”,不僅需要推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更是對傳統產業的更“新”與提“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以“新苗”比喻新質生產力,培育“新苗”要有肥沃的土壤、適宜的環境、科學的方法,加快新質生產力“新苗”成長,但不能揠苗助長,應全面深化“土壤、環境和方法”改革。
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土壤
“土壤”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新質生產力需要新的“土壤”,即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能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主要體現為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兩個方面。
一方面,全面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區域協調發展、全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方式,將新質生產力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數據等創新型生產要素和商品,以橫向縱向的方式向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領域延伸,構建新型生產體系、分配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
另一方面,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新質生產力生于科技、長于科技,不僅要對之前不適應的體制機制進行調整和改革,更要根據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要求等,實現科技體制創新。從頂層設計、總體布局出發,加強黨統一領導下的科技統籌規劃。識別重復、冗余、惡意競爭的科技項目,協調各行業、各領域相互合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最大程度協同研發和應用新質生產力。
營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環境
適宜的環境是保障“新苗”成長的必要條件,即通過改良和維護治理構建適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優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營商環境,依靠全社會共同發力讓其“活下來、穩起來、長上去”。
一是政府提供扶持政策,用改革幫助新質生產力“活下來”。重大技術的突破,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和一段長期持續的過程。對于一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但還不能快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項目,政府應承擔更多責任,以更大力度的政策引導、資金扶持、資源配置,幫助這些項目生存,保證技術研發的持續性。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激發研發熱情。
二是加強法治建設,完善法治體系,讓新質生產力“穩起來”。新質生產力的成長,離不開一個公平穩定的法治環境。要發揮法治的規范和保障作用,創新行政管理方式,以法治強監管,維護公平競爭的技術創新研發氛圍和產業成長環境。
三是改革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建立有利于新質生產力“長上去”的生態環境。以適應發展的外部支持,用共享開放的心態,搭建大格局、廣視野、利成長的創新平臺。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用好兩種資源,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營造有利于新質生產力成長起來的良好氛圍。
改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法
改進方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式,為新質生產力尋好苗、喂好料、組好隊,更是為新質生產力探索好營養、優品質、高價值的施肥過程。具體是要改革人才、技術、產業等方面。
一是改進人才培育方法。結合國際人才培養環境,改革現有教育體制,選拔更多具有創新意識的好苗,做好新質生產力人才儲備。不同的人才有其不同的興趣和優勢,要以不同路徑、不同發展模式,因人制宜地為青少年、中青年甚至具有各行業豐富經驗的中老年提供發揮個人優勢的平臺。人的發展動力不僅來源于興趣還要有激勵,要為人才發展做好后備保障工作,用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機制、更全面合理的激勵手段、更符合創新引領的評價機制,帶動人才成長。
二是改進技術轉化方法。鼓勵技術的成長、轉化和應用,加大科研投入,特別是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政、金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三是改進產業融合方法。通過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產業應用與融合,推進傳統產業的再培育。以創新技術、新能源技術引領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因地制宜地發展與壯大,建立和完善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新質生產力融合產業。
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要防止新質生產力走偏,保障新質生產力是在制造業這條道路上,走的是以實體經濟為重點的發展道路;要防止完全摒棄傳統產業,切實做好傳統產業向新質生產力產業的轉型,將傳統產業前期積累的平臺,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石;要防止極端思想,不要為了保持技術的自立自強,而拒絕國際合作與對外開放。
【作者張占斌系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作者楊若曦單位為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原標題:構建新型生產關系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責任編輯:龐小晴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