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慶賓 熊婉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因海而生,向海而興。海南擁有海洋經濟發展的獨特區位優勢,而且中央賦予海南的特殊開放政策與稅收政策,有助于推動海南自貿港形成多重政策疊加和外溢效應,吸引海洋經濟領域的高端創新要素集聚,為此,要把握好發展機遇,努力做好海南自貿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文章。
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對推進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央賦予海南的特殊開放政策與稅收政策,有助于推動海南自貿港形成多重政策疊加和外溢效應,吸引海洋經濟領域的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從而為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做好海南自貿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文章,對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推動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推動體制機制創新,釋放高質量發展潛力。一是探索適應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型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海岸帶空間管控和生態保護修復制度、海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海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進一步明確各涉海經濟部門間的職責邊界,創新海洋經濟管理制度模式,全方位、全過程提升海洋經濟管理與執法能力。二是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政府應當在市場中發揮引導和監管的作用,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同時加強海洋經濟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經營主體應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海洋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三是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創新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財政制度、辦法,構建穩定有序的滾動投入新機制,切實增強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撐力。推動航運金融發展,加快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投貸聯動等模式在海洋領域的規范推廣,積極發揮各類基金對于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
加快推進四鏈融合,注入高質量發展新動力。一是以人才鏈激活創新鏈。推動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與海洋經濟需求相匹配的專業,為涉海企業“訂單式”培養海洋領域專業化人才,同時面向全球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措施,為創新鏈發展提供合理高效的人才隊伍配置。二是以創新鏈優化產業鏈。建立海洋科技創新平臺,促進產學研各方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創新資源共享,加快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城建設,打造高技術產業鏈,構建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轉化接力機制。三是以產業鏈拓寬資金鏈。圍繞海南自貿港海洋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設立各類產業基金,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鼓勵金融機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簡化審批流程。
加快數字化轉型,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一是提升海洋經濟數字化服務水平。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海洋經濟數字化創新活力;加強海洋經濟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鼓勵發展海洋經濟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二是培育海洋數字經濟新業態。通過收集、處理和分析海洋觀測數據、船舶交通數據、海洋資源數據等,為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管理、海洋災害預警等提供決策支持;推動海洋產品在線銷售,拓寬銷售渠道,做好海洋電子業務精準營銷;三是加強海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海洋觀測、監測、預報、預警等信息化設施的建設力度;推動海洋衛星遙感、海洋地理信息系統、海洋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
加快做強特色產業,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一是培育休閑漁業產業集群。支持海口、三亞、瓊海、文昌等市縣發揮地域優勢,融合休閑漁業文化、地方特色文化,開發特色休閑漁業產業集群;結合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將漁業與休閑娛樂、觀賞旅游、生態建設、文化傳承、科學普及、餐飲美食及周邊產品開發有機結合。二是優化升級海洋旅游業。結合海南本土特色,大力發展海洋休閑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打造特色旅游產品,開發海釣、游艇、海島旅游等特色娛樂項目。三是打造智慧港口及臨港產業。順應國家港口物流發展趨勢,結合海南自貿港建設優勢,深入推進大物流與大港口產業發展,加快數字經濟在港口物流業的深度融合,建設世界先進的智慧港口物流產業基地,同時加強臨港產業同周邊地區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加快發展藍碳經濟,拓寬高質量發展新空間。一是加強漁業資源保護。嚴格管理控制捕撈數量,加強對漁業資源的監測和保護,維護海洋生態平衡,提高海洋生態系統碳儲存能力;建立海洋牧場,實施增殖放流,促進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鼓勵和支持海洋漁業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減少能耗和碳排放。二是發展環境友好型旅游。推廣生態旅游理念,制定海洋旅游業的綠色發展專項規劃,確保旅游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開發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旅游產品;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打造綠色港口。建立健全港口環境監測體系,對港口及臨港產業的污染排放進行嚴格監管,并確保污染治理措施得到有效執行;鼓勵發展綠色物流,優化運輸結構,提高貨物集散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減少環境污染;鼓勵發展低碳、環保的臨港產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促進陸海產業融合,構建高質量發展新體系。一是大力發展向海經濟。重點培育海上風電、海洋大數據、海洋新材料和清潔能源等產業,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引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領軍企業,同時培育本土海洋生物制藥企業。二是強力整合陸海產業鏈。重點關注海洋漁業與陸地漁業、濱海旅游業與陸地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與陸地交通運輸業以及陸海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機統一和融合發展。三是著力提高海洋產業集聚度。有序建設世界級臨港產業集群。按照港區發展定位和產業發展規劃,培育形成千億級現代港航物流服務業集群、千億級現代海洋漁業集群和千億級濱海文旅休閑業集群。
優化陸海空間布局,打造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一是著力建設海洋中心城市。以海口、三亞、儋州為陸海統籌樞紐,以港口建設為中心帶動臨海區域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著力推動海口和三亞成為區域海洋中心城市。二是完善陸海交通基礎設施的網絡化建設。加強陸域腹地鐵路、公路、航空、內河航運與沿海港口的相互銜接,發揮港口對腹地經濟的輻射作用。同時,整合海陸空港交通資源,建設“省內相通,省外相連”的現代陸海空鐵多式聯運交通體系。三是推進港口基礎設施大型化、專業化建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港口集團,加快構建以海口港為核心,三亞港、洋浦港、清瀾港等為支撐的港口新發展格局,將洋浦港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國際航運的綜合樞紐。
統籌開發陸海資源,構筑高質量發展新支撐。一是培育向海經濟新業態。充分利用海南自貿港相關政策,吸引涉海企業、人才、技術、研發機構等高端要素集聚,強化向海科技創新支撐,培育向海經濟新業態。二是以陸促海,引導陸地企業向海發展。創新利用陸地資源先進的開發技術與裝備提升海洋資源開發水平,著重推動養殖、旅游開發向深遠海發展,減輕陸地和近海資源壓力。三是提升海洋資源要素配置能力。在漁業資源上,積極推進“藍色糧倉”和“海洋牧場”工程的建設;在能源上,合理規劃生物質能電站,聯合培育海上風電產業,實現海上發電規模化、集約化;在信息資源上,強化海南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領域制度集成創新,推進數字海洋工程,構建覆蓋陸海的地球物理信息平臺。
促進海洋產業智慧升級,樹立高質量發展新標桿。一是打造智慧港口。科技賦能提升港口運營和服務能力,構建“數智化”物流資源整合平臺;推進港口智能感知設備部署應用,增強港口基礎設施、港區環境、運行狀態的動態監測能力;支持港口提升集疏港智能化水平,推進作業單證“無紙化”和業務線上辦理。二是打造智慧漁業。結合衛星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構建天、空、岸、海、底一體化的漁業管理體系,打造集水質、環境和水生物狀態信息搜集、精準養殖數據分析以及水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等于一體的智慧漁場,促進漁業生產全生命周期提質增效降本。三是打造智慧海洋文旅。科技賦能游客服務和體驗提升,通過云端直播、AR/VR全景旅游等新體驗應用提升游客旅游觀感,為景區提供大數據分析和精細化管理服務,更好掌握市場變化和游客需求。
(作者單位為海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海洋強國專項重大項目23VHQ020階段性研究成果)
原標題:做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文章
責任編輯:馬玉琴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