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陳子儀
屋頂布設深藍色太陽能電池板的綠色建筑、隨處可見的太陽能無線充電座椅……走進博鰲東嶼島,映入眼簾的是滿眼新綠。日前,博鰲東嶼島近零碳示范區啟動運行。“近零碳”也由此成為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熱點”。
什么是“近零碳示范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南分院院長、海南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胡耀文介紹,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立足“熱帶海洋性氣候”和“建成區綠色降碳更新改造”,通過建筑綠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固廢資源化處理、水資源循環利用、交通綠色化改造、園林景觀生態化改造、 運營智慧化建設、新型電力系統8大類18個項目改造,實現新能源發電與用電自平衡。
陽光肆意,綠草茵茵。建筑屋頂的光伏板如跳躍的音符,島中的充電樁上新能源汽車正在充電。不遠處的萬泉河水光瀲滟,白鷺翩飛。這個“近零碳示范區”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
航拍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內的椰林聚落驛站。記者 袁琛 攝
綠意更濃
多樣景觀增秀色
廢棄的混凝土有什么用?
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給出了它的“答案”——走進東嶼島循環花園,一塊塊的廢棄混凝土被做成景觀小品,與綠樹相互映襯。這些混凝土來自島內原有的廢棄混凝土,經過無害化處理后變廢為寶,用于場地景觀小品,降低碳排放的同時留存場地記憶。
事實上,不只廢棄混凝土,廢舊木樁、本地石塊、建筑渣土等材料都被循環利用于地面鋪裝、景觀小品、石籠座椅、地形塑造,使得這些廢棄材料與美麗環境相得益彰。
走近東嶼島樂美湖,紅樹林小苗沐浴著陽光肆意生長,翩飛的白鷺駐足林間水岸。難以想象的是,在改造前樂美湖由于水體缺乏循環和凈化措施,水體環境質量差,很遠就可以聞到臭味。
“我們對紅樹林濕地進行了系統修復。”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傅晟表示,在改造過程中,通過連接管涵養,運用自然潮汐實現樂美湖與萬泉河水體的生態連通,提升內湖水質,并且還適當保留了裸露泥灘,形成林、灘、溝、湖動態變化的濕地格局,為鳥類、魚類、蟹類等多樣性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條件,構建完整的紅樹林“生物鏈”。
在樂美湖旁,一條環島慢行系統如同絲帶一般。事實上,這并非普通的慢行步道,該步道全線采用高性能的綠色環保材料竹木鋪設,沿線設置融入自然的觀景平臺。步道兩岸,還設計了種植低維護地被植物,減少養護碳排放。
沿著環島步行慢道走累了怎么辦?不慌,環島步行慢道沿途設有光伏座椅,座椅頂部精巧地安裝了太陽能板,可實現自主供給電力,滿足游客手機充電等便利服務需求。
在椰林深處,4個大“斗笠”在林間遮出一片陰涼,仿佛從椰林中自然生長而出,這里便是椰林聚落驛站。該驛站應用高性能、環保的竹鋼等自然材料作為骨架,建筑形態可以促進空氣流通與降溫,頂部覆蓋1518塊光伏板,收集轉太陽能供給園林照明,降低使用能耗與碳排放。
節能有方
技術集成助力節能減排
“實施改造后,新聞中心已經達到‘零能耗’建筑水平。”中遠海運博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沖介紹。作為一座可以實現能源自供給的零碳建筑,新聞中心成為了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的一大亮點。
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整個建筑面積約4300平米,是年會期間媒體工作者臨時辦公、演播和休息的主要場所,如果環繞新聞中心漫步,你會找到其實現能源自供給的“秘訣”。
在新聞中心北側,地面上安裝了一大片的藍色玻璃,這可不是什么景觀小品,而是光伏地磚。該產品集成了防滑鋼化加厚的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圖案和控制器,不僅發電能力穩定,還能抵抗3噸/平方米荷載的壓力。
“這些柱廊之間的光伏百葉是示范區的特色產品。”順著樊沖手指的方向,可以發現一片片的光伏百葉安裝在新聞中心外墻。他介紹,這些光伏百葉高效單晶硅BIPV板串并聯而成,既能解決熱帶地區建筑節能改造中的遮陽難題,又能遇光發電。同時光伏百葉還設置了自控系統,可以隨著太陽的角度變化自動調整光伏百葉的傾角,最大程度利用太陽能。
在新聞中心旁的碼頭處,花朵風機隨風旋轉,為東嶼島景觀增添不少趣味。它不僅是景觀小品,還是一個發電設施。據介紹,博鰲近零碳示范區采用的花朵風機啟動風速僅為1.2米/秒,是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啟動風速最低的風機,可以實現微風狀態下啟動發電,是城市建成區微風發電的典型示范。
在新聞中心旁,還裝有一個大型“充電寶”,它是全釩液流長時儲能系統,用于清潔能源的存儲。據悉,該電池采用了行業領先的高功率密度電堆,安全性能高,沒有自燃風險,同時電池的充放電次數達到2萬次,較傳統鋰電池提升了接近4倍。本項目也是首次將全釩液流長時儲能系統應用于海島建筑光儲直柔系統,為發電企業開發長時儲能探索新途徑。
為了確保島上綠色能源供給充足,該項目還在島外設置了島外農光互補發電站——國能博鰲光伏電站。
一排排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將光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光伏板下,地瓜葉、芥蘭、鹿舌菜等蔬菜長勢喜人。國能博鰲光伏電站站長閆亮表示,該電站儲能系統采用水冷設計,具有轉換效率高、電池包安全性能高、系統能量密度高、占地面積少的特點。光伏電站每年能為東嶼島提供2485.42萬千瓦時的綠電,為東嶼島的近零碳建設提供了有力的電力保障。此外,光伏板下的農業大棚,每年能為東嶼島提供綠色有機瓜果蔬菜。
智慧加力
互聯互通再升級
“為實現交通出行全面綠色化,我們在島內配備了便捷的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滿足100%新能源車運行需求。”在東嶼島的綠色智慧停車場里,東南大學感知計算與智能交通研究中心教授張文波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一個小小的停車場,如何實現“綠色”且“智慧”?張文波介紹,島內7個停車場按50%的比例配建柔性充電樁系統,實現根據車輛電池的需求,分檔靈活調度輸出功率,平衡交通、建筑、能源多行業用能需求,最終實現島內用能一體化智慧管理。
在沿遠洋大道及其分支路段,隨處可見的智慧燈桿是交通綠色化板塊的另一大亮點。智慧綜合燈桿集5G、光伏照明、視頻監控、環境監測、信息發布等于一體,同時配套智慧綜合燈桿管理控制模塊,實現智慧綜合燈桿的智慧監測和控制,這種智慧燈桿在島內覆蓋率高達80%。
此外,東嶼島建設了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示范區,涵蓋了無人駕駛小巴接駁、自動駕駛出租車、無人智能售賣、無人清掃與防疫作業等豐富的應用場景,力圖打造國內一流的多業務泛在互聯的交通自主化、智能化服務新模式。其中無人駕駛小巴是海南省首條大規模安全運營的無人小巴線路,無人駕駛小巴車目前主要提供東嶼島內外酒店和游客中心沿途的客運接駁服務,滿足全天時、全天候、全場景的運行需求,實現安全、穩定、綠色環保的無人駕駛。
智慧產品的應用離不開穩定的電力供應。為此,在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南方電網也同步探索構建“建筑—社區—區域”三級電力系統,形成多層級“源網荷儲”一體化技術示范應用。
為搭建近零碳新型電力系統,南方電網采用了高可靠的“雙環網”電網結構和光纖差動保護裝置,即使同時發生多處故障也能保障 可靠供電,并毫秒級實現故障自動隔離和自愈;光儲充柔性充電示范站利用液冷技術,最快能讓車輛在10分鐘內充滿電,為當前行業最高水平;通過采用數字配電網先進技術,支撐分布式光伏、儲能、充電樁等新能源和用戶可靠接入和全額消納,并以綠電交易為補充,確保島內所有用電均為新能源電力,實現全島用能近零碳排放。
走進位于博鰲亞洲論壇會議中心三樓,一面46.8平方米弧線大屏出現眼前,即時變化的數據顯示目前島上各監測站的數據信息——這是CIM+可視化近零碳管理系統。
“可以說,這是近零碳示范區的‘大腦中樞’。”胡耀文介紹,該系統集成地理信息,建筑信息和物聯網信息的智慧管理平臺,通過近零碳運行管理系統接入光伏系統,建筑控制系統,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島內碳排放的自動化監測,核算和控制,同步接入交通管理系統,酒店客房控制系統和會議管理系統,實現智能化,精細化的運營管理。
綠色打底,智慧加力。在這個面向世界的綠色嶼島上,生機愈加勃發。
海南日報2024年3月28日T02版版面
原標題:通過8大類18個項目改造,實現新能源發電與用電自平衡 東嶼島的碳,這樣“近零”
責任編輯:陳倩柔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