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間的內在關系如何?在我看來,深入探討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間的邏輯關系,對于認識中華文明的內在特性、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最為基礎性的當屬連續性。連續性是其他幾個突出特性的基礎和前提。如果沒有連續性,那么其他的特性就無從談起。政治上的連續性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中國古代的學術連續性也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表現之一,中國古代的學術傳統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文明。正因如此,中華文明的內在精神和主要特征才得以延續下來。只有充分認識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才能更好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是連續性的保證。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延續下來,關鍵在于其創新性。中華民族自古就不斷探索、追求創新。《周易》所講的“革故鼎新”“輝光日新”,孔子所講的“因循損益”等都是中華文明追求創新性的表現。正因為有了這種創新精神,我們才能不斷創造出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正是由于這種創新精神,才保證了中華文明能夠一直從古延續至今。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又是建立在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創新性基礎之上的。如果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從時間上來講,那么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則主要是從空間上來講。一個文明如果要在空間上有統一性,那么其在時間上就應該有連續性。另一方面,連續性又需要以統一性作為前提。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不是同一性,而是多元一體的,是團結集中的。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并不是建立在血緣、族群等基礎上的,這也決定了中華文明必然具有包容性的一面。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是統一性的應有之義。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是兼收并蓄、多元一體的。從歷史發展來看,中華民族是在各個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中華文化也是在儒、墨、道、法等各家融合發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中華文化不但內部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交流,而且對于外來文化也抱有極大的開放包容精神。這種開放包容的文明特性并沒有削弱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反而更加促進了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形成。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又是包容性的必然結果。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中華文明不具有侵略性、斗爭性,而是和平性的。和平、和睦、和諧等理念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儒家所倡導的“仁者愛人”“和為貴”、道家所倡導的“兵者不祥之器”、墨家所倡導的“兼愛”“非攻”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主要體現在反對戰爭、倡導和平的理念和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標。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是建立在尊重、包容各種文化基礎之上的。
由上可知,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隨意的、雜糅的,而是有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具體來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其他幾個特性的基礎和前提,創新性是連續性的保證;統一性又是以連續性和創新性為基礎;包容性則是統一性的應有之義;和平性又是包容性的必然結果。只有全面深入認識中華文明,才能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原標題:【理響中國】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內在邏輯
責任編輯:韋曉凡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