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了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個重大轉變”,深刻闡述了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科學擘畫了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六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最新發展,是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海南生態環境保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海南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殷切期望,強調“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海南生態環境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貴財富,必須倍加珍惜、精心呵護,使海南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海南要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決扛起使命擔當,譜寫美麗中國的海南篇章。
一、全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四個重大轉變”的重大意義,深刻感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毅力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四個重大轉變”,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近年來,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海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生態本底資源持續向好。劃定了27.4%的陸域和35.2%的近岸海域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生態保護紅線電子圍欄”提醒機制,生態保護紅線總體保持穩定。全省自然岸線保有率持續保持全國最高水平。持續加強生態修復,近五年海南岸線整治與修復127公里、新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1.54萬畝、完成334個歷史遺留和閉坑礦山修復。
二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海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獲國務院批復,組織編制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環島旅游公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和交通基礎設施、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等專項規劃,以及2191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基本形成“兩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三是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創新先租后讓、彈性年期、混合用地、標準地等用地政策并逐步落地。2022年底存量閑置土地處置率達65.8%,2022年地均產出達到14.5萬元/畝。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5個、省級綠色礦山4個,著力推動大中型建筑石料機制砂一體化生產礦山建設,推進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化集約化綠色發展。落實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制度,處置和整改一批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
四是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不斷完善。圓滿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完成1.44萬平方公里重要生態空間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主體工作,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成為全國首個自然資源確權登簿發證的國家公園。扎實推進自然資源領域督察整改和專項整治,有效維護自然資源管理秩序。
二、深刻理解“五個重大關系”,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創造性提出了新征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五個重大關系”的重要論述既是實踐總結也是理論概括,充分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精神。必須牢牢把握其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自覺用以改造主觀世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推動發展的綠色轉型,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進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二是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堅持系統觀念、全局思維,在采取有力措施治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突出問題的同時,推動全域治理、協同治理、系統治理,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提升。
三是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遵循生態系統內在規律,科學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手段,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方案。
四是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堅持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嚴厲打擊破壞自然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同時,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讓保護者、貢獻者得到實惠,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五是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堅持節約優先、綠色發展,扎實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深入推動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大力推動礦產資源集約綠色發展,積極保障新能源項目用地用海,著力形成綠色低碳競爭優勢。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六項重大任務”,扛起新征程海南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資源擔當
新征程上,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錨定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定的“六項重大任務”,忠實履行“兩統一”職責,為譜寫新時代美麗海南建設新篇章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一是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嚴格建設用地環境準入管理,有效防范建設用地新增土壤環境污染,認真執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嚴格實施土地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加快推進礦山企業視頻監控,加強礦山揚塵精細化管控。優化調整地下水監測網,提高監測水平。
二是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全面落實《海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加快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報批,嚴守“三區三線”。全面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健全建設用地畝均效益綜合評價和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制度,下大力氣推進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確保“十四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20%。完善規劃和土地政策,支持海口、三亞城市更新試點。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逐步把全省陸域礦山建成生態環保、集約高效、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
三是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重點流域、區域、海域等為基礎單元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生態保護修復體系。實施珊瑚礁、海南南部典型熱帶區域生態保護修復三年行動,持續推進萬寧、瓊海、儋州、東方、三亞等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有效改善濱海濕地、河口海灣等生態系統。加快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推進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建設。推動發行“藍色債券”,積極推進藍碳交易。
四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全力支持海上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落實海南省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方案,充分發揮生態系統在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熱帶森林和海洋為重點,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鞏固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固碳能力,助力海南“雙碳”目標實現。
五是守牢美麗海南建設安全底線。穩妥有序推進耕地“非糧化”“非農化”整改復耕五年行動,有效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在整改復耕中要防止簡單化、“一刀切”。持續落實生態紅線電子圍欄制度,規范生態保護紅線占用審批,強化有限人為活動管控,切實維護生態安全。落實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制度和岸線管控措施,確保2025年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63%;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嚴格無居民海島管理。從嚴從實抓好國家海洋專項督察整改。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為保障資源安全作出海南貢獻。
六是健全美麗海南建設保障體系。持續推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有序推進資產清查統計核算工作,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國土空間規劃條例》《海南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海南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等立法制(修)訂,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盧勇輝 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
責任編輯:林莉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