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地給樹、圈地護鳥……綠色發展時代,守護生態環境的故事常常縈繞耳邊。
在海南,海南環島公路的“蛙行道”等一系列為動物們讓路的“暖鏡頭”已然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就在最近,海口安悅蘭亭安居房項目的建設方為了保護兩棵100多年的白蘭古樹,也對安居房項目進行了重新規劃:在車輛運輸、材料堆放、運輸塔吊的高度和延展度等方面都進行了限制,甚至不惜少建一棟樓,取消了一些停車位,還專門劃出了保護區,安排了人員進行照料。
為保護兩棵百年古樹而騰地,此舉值得肯定和點贊!也許在有的人看來,認為不值得。但從海南綠色發展的大局來說,海南需要更多一些像這樣具有很強生態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建設單位。良好的生態作為海南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任何項目建設的前提都應該是充分保護當地生態環境,這既是底線,也是紅線,倘若不顧生態環境盲目建設,對海南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將是不可逆轉的。
為古樹騰地,就是為生態“開路”、給未來“鋪路”。就以該項目保護的兩棵白蘭古樹來說,海口記錄在冊僅有4棵,屬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資源,足見其珍貴程度。不僅如此,歷經百年的兩棵白蘭古樹,也是見證歷史的寶貴文化遺產,尤其是與當地居民為鄰,提供了遮風擋雨、嬉戲玩耍的場所,凝結了市民乃至城市的情感記憶。
多建一棟樓,多修些停車位,或許能夠滿足當下更多人居住需求,也能給建設單位帶來更大效益,但就未來的長久利益來說,遠比眼前利益更為寶貴。為古樹騰地,以切實手段守護生態環境,便是雙贏的明智之選,留下了百年古樹,意味著留住了市民和城市情感記憶,也讓人們幸福感、獲得感倍增。
這些年,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意識不斷加強,海南涌現出了像海口安悅蘭亭安居房項目、環島公路項目這樣的建設單位,他們以有力行動牢牢守住了“確保海南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的底線,也以自己的智慧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由此,海南自貿港綠色發展的底氣也越來越足,就以環島公路為例,因為項目建設單位一再為生態環境讓路,讓這條公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生態氣息,成功上榜中國最美公路,將來帶動沿線旅游等其他產業發展,讓未來更可期。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為古樹騰地”“給蛙讓道”,這些就是海南在保護生態環境中,尋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平衡一個很好的示范,也值得各市縣各建設單位借鑒和學習,愿這樣的為生態“讓路”多些再多些。(文/肖時平 圖/郭昊)
責任編輯:許海若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