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5月28日消息(記者 譚琦)爬上屋頂,把編好的茅草與樹枝用藤條固定,層層交錯相疊,確保屋頂的防水性能。這堂在屋頂上開展的課程,是東方白查村正在開展的船型屋營造技藝培訓班,東方市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傳承人符打因正在指導十余名村民學習屋頂的搭建。
5月28日,白查村村民在學習搭建船型屋。記者 吳興財 攝
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黎族村落和傳統民居的保護工作備受關注,初步確定五指山初保村、東方白查村和俄查村、昌江洪水村共4處黎族村落遺存。5月28日,“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全媒體采訪調研行走進東方白查村,探訪船型屋的傳承和發展情況。
5月28日,“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全媒體采訪調研行走進東方白查村,探訪船型屋的傳承和發展情況。記者 吳興財 攝
5月28日,“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全媒體采訪調研行走進東方白查村,探訪船型屋的傳承和發展情況。記者 吳興財 攝
“現在會搭建船型屋的人越來越少了。”符打因是白查村人,從小在船型屋內長大,從前,搭建船型屋是村里人必須要掌握的技能。“每家每戶都會搭船型屋,結婚的男子也必須要搭新的船型屋組建新家庭。”符打因4歲時就與父親學習配合搭建船型屋,十多歲時就掌握了這項技能。
2008年6月,“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白查村申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 “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隨后,白查村整村搬遷至一公里外政府統一修建的房屋居住,原來的白查村現在成了當地人口中的“舊村”。對符打因來說,住進樓房改善了生活,卻讓船型屋搭建技藝逐漸被遺忘。
5月28日,東方白查村船型屋。記者 吳興財 攝
搭建船型屋最難的在于材料的收集。“搭建時要用紅、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頂上蓋以厚厚的芭草或葵葉。”符打因說,一間60平方米的船型屋,光是屋頂的葵葉就需要100多片,每片十多斤,一個人搭建需要3至4個月的時間。
白查村船型屋群是目前海南保存最好、規模最大、年限最久的黎族傳統村落,現存黎族船型屋87間。近年來,東方加大船型屋營造技藝傳承的力度,保護白查村船型屋文化遺存,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黎族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東方有船型屋營造技藝省級傳承人1人、市級傳承人9人。此外,為加強船型屋營造技藝的傳承保護,每年開展10期船型屋營造技藝培訓班,每年預計新增培養傳承人10人。
5月28日,東方白查村船型屋。記者 吳興財 攝
5月28日,俯瞰東方白查村。記者 吳興財 攝
“我們將對白查村船型屋、黎族面具舞、黎錦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以實景演出、特色商品等形式融入鄉村旅游,傳承寶貴的傳統文化。”東方市副市長王綏臻說,下一步,東方將依托白查村船型屋,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內核和精神標識,繼續做強做大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有序發展共享農莊和主題民宿,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讓本地居民真正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