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受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沖擊明顯的超預期影響,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我們要堅持全面、辯證、長遠看待經濟運行的“形”與“勢”,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現,國民經濟有望企穩回升。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規模巨大、變量眾多的經濟體來說,出現短期波動是常態。正確研判中國經濟,要有戰略定力和辯證眼光。堅持從世界看中國、從全局看局部、從未來看當下,才能真正把握規律、增強信心。綜合當前和長遠,中國經濟運行特點可以概括為“形有波動、勢仍向好”。要看到,部分數據的“形有波動”集中在短期。4月份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有些指標確實有所回落、增速有所放緩,但這種影響也是短期的、外在的。更要看到,整體方向的“勢仍向好”主要看長期。開年以來,一季度4.8%的經濟增長率位居主要經濟體前列,而物價漲幅處在較低水平,4月份CPI同比上漲2.1%,環比上漲0.4%,貨物進出口持續增長,貿易結構繼續優化,1-4月份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7.9%,主要群體就業基本穩定,4月份作為主要就業群體的25-59歲成年人人口調查失業率為5.3%。從長遠來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
全面把握“形”與“勢”的辯證關系,更要看到經濟新動能較快成長。盡管疫情沖擊下工業生產放緩,但高技術制造業仍保持較快增長,4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長4%,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3.3%。受到疫情影響的消費和投資也展現積極因素,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持續增長,1-4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38692億元,同比增長3.3%,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6.5%,制造業投資增長12.2%,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5.9%和13.2%,社會領域中衛生、教育投資分別增長24.9%和12.5%。可以說,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實現發展預期目標有利條件較多,我們有足夠的底氣、能力、智慧戰勝各種風險考驗,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繼續保持長期向好的“勢”,也要積極應對好短期波動調整的“形”,解決短期波動反映的問題。一方面,要有效管控重點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4月份,一些指標波動反映的問題要高度重視,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讓穩增長政策進一步顯效發力。另一方面,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落實好“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穩定經濟政策措施持續顯效,發用電量等一些先行指標已出現積極變化,經濟運行正逐步復蘇。將穩增長放在更突出位置,要尊重客觀實際和群眾需求做決策、出實招,靠實打實的政策紅利來助企紓困,穩住市場預期,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越是面對超預期影響,越是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心,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原標題:如何看待4月份經濟數據:形有波動、勢仍向好 | 人民銳見
責任編輯:邱苗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