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一份子,非常激動和振奮。”第五次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三亞·亞太金融小鎮鎮長、創始人張焱接受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采訪時,難掩興奮的心情。
張焱說,在新發展格局下,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將推動海南自貿港建設,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金融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此次論壇更是為各行各業的經濟復蘇和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論壇為金融業開放和創新指引新思路
張焱說,此次論壇主題為“疫情與世界:共促全球發展,構建共同未來”,其中很多議題是關于綠色轉型、碳中和,“比如構建可持續發展的ESG這場分論壇,凸顯了可持續發展和ESG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資本市場對于政府和企業在創造可持續價值的過程中,加強ESG風險管理和落實碳減排措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張焱表示,這也為三亞·亞太金融小鎮的業務方向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小鎮將對入駐基金開展倡議,引導他們能夠對于投資標的達到一個ESG的標準,爭當行業的表率。
事實上,三亞·亞太金融小鎮在金融業開放和發展方面的創新和探索一直走在前列。張焱于2017年成立基金小鎮,這是海南第一個金融創新園區。
受自貿港利好政策驅動,近兩年的時間,海南基金規模迅速增長。2021年,海南新增217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新增私募基金管理規模1161億元。截至2022年2月底,海南區域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已經達到337家,管理基金規模(凈資產)1637.02億元。
“2017至2019的三年,小鎮一共僅僅注冊160家公司,每周注冊1家公司,雖然2020年有新冠疫情影響,但借助自貿港建設政策東風,兩年多以來,小鎮新注冊2200家公司,每周注冊20家公司,如今已經成為全國金融基金小鎮的創新實踐基地。”他分享道,大量公司的入駐帶來了地方稅收的增長,小鎮連續三年稅收實現3倍增長,2019年實現稅收2329萬元,2020年實現稅收7200萬元,到去年2021年實現稅收2.2億元以上。
加快打造海南金融創新先行先試區
推進自貿港建設,時不我待。結合這次參加論壇捕捉到的前沿信息,張焱對小鎮下一步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更加充滿信心。
“我們將從探索轉型金融、推進金融開放、深化制度創新幾個方面重點做工作,加快打造海南金融創新先行先試區。”他表示,因為海南自由貿易港是全球的自由貿易港,而海南作為中國和全球的一個連接器,在金融方面的開放,可以說比其他地區和領域等各方面的開放應該可以更快一步。
張焱分析稱,金融是產業的血液,他們將利用好海南的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和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政策,配合兩個15%稅收優惠,加快推進金融業開放。“去年海南第一個境外全資基金管理人——荷馬股權私募也落戶小鎮,為境外更多資金和管理人進入打開局面,這種跨境投資的雙向渠道暢通,為基金行業的發展營造了更寬松的資金流動環境,海南的金融創新將具有持續的創新性和前瞻性。”張焱談道。
如何推進海南的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是我國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對我們小鎮來說,就是利用實際行動,做好基金公司的服務,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金融營商環境,讓外國投資者共享海南自貿港的市場機遇和發展紅利。”
張焱告訴記者,海南省和三亞市就服務流程、優惠政策等方面進行了多項制度創新。小鎮提供“一次不用跑”的一站式服務,全程辦理入駐申請、金融局審批、市場監督管理局工商審核、營業執照出具、刻章、稅務、銀行開戶等手續。在優惠政策上,三亞還出臺專門辦法,從稅收、人才、住房等方面惠及入駐小鎮各類基金。
當然,機遇和挑戰并存。在張焱看來,海南的開放和發展還任重道遠。以金融業來說,資產管理行業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行業,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最新數據,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24683家,私募基金產品數量127954只,私募基金規模20.37萬億元。
而對標國內的基金小鎮,如寧波的梅山基金小鎮,注冊公司多達上萬家,資產管理規模上萬億;對標海外的美國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注冊公司上千家,資產管理規模上萬億美元,目前基金在海南自貿港的聚集僅剛剛開始,海南作為中國和世界的自由貿易連接器,還有著很大的空間。
“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后臺、中臺、前臺三層的基金發展支持體系,聚焦自貿港發展所需要的產業和金融方向,打造國際一流的金融培訓體系,匯聚產融要素資源,引導基金企業在全球前沿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領域積極進行戰略性、前瞻性布局,進一步助推自貿港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他表示。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汪慧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