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視頻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4月20日消息(記者 周靜泊)海南如何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點?自貿港建設應如何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4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線上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時,對海南自貿港發展建設提出建議。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線上媒體見面會。記者 鄭光平 攝
中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按海南省提出的構想,如果將國內國際雙循環比作“8”字形,海南自由貿易港就位于“8”字中央的交匯點上。對世界而言,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打造成各國進入中國巨大經濟腹地的通道,是分享日益壯大的中國市場機會的前沿地帶;對中國而言,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成為中國企業和民眾走向“一帶一路”的一個支點,是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的窗口。
鄭永年表示,對海南來說,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點是一個重大機遇。國內國際雙循環,第一步是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在此基礎上和國際“外循環”。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下一步如何持續發展?他認為,關鍵在于要有全國性統一市場。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線上媒體見面會。記者 鄭光平 攝
“全國性統一市場,就是統一的規則。”鄭永年提出,沒有統一規則,“內循環”就無法實現,規則統一,才能形成龐大市場,提高生產力,政府在其中可以發揮更大作用,規范規則,促使企業之間相互開放。同理,“外循環”需要中國與國際規則接軌,比如為加入WTO,中國就修訂了許多法律法規和政策。鄭永年認為,在新一階段,中國可以在繼續與國際接軌的基礎上,針對世界規則進行補充性的探索,以自由貿易港建設為新起點,進行新一輪的開放,建立一套更有優勢、更高標準的規則制度,使得中國規則走向國際市場。
“自由貿易港實際上指的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而是一套規則體系。自由貿易港之間的競爭,就是規則體系的競爭,看哪個體系更加先進,更有利于貿易便利。”鄭永年建議,海南應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在建設自由貿易港的過程中,海南免不了需要向世界先進的自由貿易港借鑒經驗,海南在學習借鑒各地寶貴經驗的過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各地好的經驗、規則機械相加并不等于最好的,好的規則必須是有用的規則,海南在借鑒的過程中,也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經貿規則體系。
2021年9月16日,中國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中國為成員國之一。鄭永年表示,加入CPTPP相當于中國的第二次“入世”。以中國如此之大的經濟體量,如果在RCEP基礎上,和CPTPP的規則進一步對接,使中國經濟更深度地融入世界,將是一大利好。海南也應該和CPTPP規則進行對接,這樣可以獲得更快的進步。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