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原籍農村、上了大學、曾進入國企從業、并以多種身份去國內多個地區打拼的中年人士,感受了黨的十二大至十九大帶給中國的神奇變異,逢遇、見識了職業變遷潮汐,小康路越邁越有力。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老家農村,我開始記事時,農民就是農民,一年四季面朝黃土背朝天,生產隊集體牢牢束縛著農民身子,除了極少數人通過招工、參軍、升學的形式,得以僥幸改變身份外,絕大多數老農民都終身為農,連趕場集也要向生產隊請假,城里人、工人、干部成為農民十分艷羨的對象,也著實高人一等,畢竟,城鎮戶口的居民,至少每月有國家供應的糧油。 那時,我父親在外工作,因此我家在村子里算是比較好過的家庭,一家人一年四季不餓肚子,隊上招待外來客人,一般也選在我家進行。須知,那年月的農村,逢遇歉收年景,還有相當數量的家庭得過荒月哩。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土地下放到戶的當年,周圍眾多農家就喜氣洋洋有了足夠的糧食和柴火,缺的只是錢幣,農民們也有了更多的自由,一些頭腦靈活的農民逐步外出跑生意、尋活計,遇見了頗多不方便,吃飯要糧票,住店要介紹信,擺攤做生意、干活計常常受歧視,城鎮戶口、正式工作、干部身份依然是一些農民稀罕的寶貝,農村學生普遍以能考進中專大專為榮。八十年代末期,我考入省城公辦高校,轉戶口、進省會、變成國家干部、免費讀大學、畢業包分配,一時可謂洋洋得意。
兩年畢業以后,我分回老家縣的一家國營企業,進入總廠機關“坐辦公室”,擁有了受人羨慕的干部身份。那年月的企業,劃為多個等級,依次為國企、集體企業、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等等,國企自然最受關照,國企職工捧鐵飯碗,頗受社會追捧。那時辰,國企的用人機制全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職工又劃成多種類型, 有臨時工、正式工之名,有合同工、固定工之別,更有干部、工人之分,很難轉換身份,有人長期從事一種職業(崗位、工種),有人一輩子當工人,總體而言,國企職工確有吃大鍋飯之嫌,工作內容多半不飽滿,當時有人描述為“上班如拖纖下班如射箭”、“五人干三人的活”、“一杯茶 一根煙 一張報紙看半天”。
92年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推進,國企成為獨立經營的實體,一些國企開始面臨困局,被迫進行改革。90年代中后期,我所在的國企由于不太適應市場形勢,經營狀況下滑,職工人心不穩,最多的時候,企業拖欠了職工4個月工資,企業調整了領導班子,改換了經營機制,實行模擬市場運算,打破干部職工身份,大量下崗裁員分流,職工持股上崗,我考慮再三,離開了企業,不要戶口和檔案,外出奔波闖蕩,自此走上另類職業路樣。
剛出來的時候,我到某省某中等城市推銷過藥品,設法討好各小診所、藥房,卻常遇冷臉;沒多久,我轉行促銷過書籍,隨身帶著彩色書頁和封面,伺機進入各單位、機構、辦公室,得到了回話往往是“不需要”、“暫時不需要”;我還進入一家新成立的報社,當了幾月的“記者”和業務員,沒有重磅消息來源,也沒拉到多少報紙客戶和廣告客戶,業績不夠格,我只好走人;一位朋友介紹我進入一家私營加工廠當技術員兼操作員,我在這里干了半年,活繁事累,訂單多時,我還要上三班倒、輪流轉,有時連續上兩個班,身體吃不消,我還是辭職了。
轉眼來至世紀之交,國內高校擴招,社會掀起了知識熱潮,我跟隨熱流,拿出了兩年時間提升自己,報考了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考試,同時又參加了法律專科自學考試,白天清晨,我常從熟悉的水果、蔬菜商戶那里下點貨,擺在工廠家屬區零賣,我上午有時出來接點零活,下午、夜晚,我便呆在狹小的出租屋努力學習,因為缺錢省錢的緣故,我舍不得買參考書、輔導書,便頻頻跑去書城書店蹭書看。
其間,2000年底我去北京海淀區呆了一個月,到北京幾所著名高校聽了一些講座,找了一所計算機培訓學校的兼職工作,卻沒料到貼學校廣告單時,遭遇聯防隊員查暫住證,我因此進了派出所、收容站、上火車被遣送,又回到了我原來所在的城市,我繼續學習,并先后給幾位中學生輔導英語、數學,這兩年多時間里,我三次報考注會,以失敗告終,自考法律專科文憑倒順利拿到手,且僅僅耗費400多元人民幣,然而當時我手上雖有這張法律專科文憑,已不能參加司法資格考試。
2002年9月,我前往上海楊浦區呆了一個月,見了幾位老鄉的謀生情況,瞧望了滬上幾所名校,我來到了以高校眾多而聞名的某省城,找尋了高校集中地的南郊,租房辦起了自考輔導班,自任校長兼教師,同時繼續參加注冊會計師考試,順帶報考了注冊稅務師考試,時斷時續通過了法律自考本科段的8門課程。
那時,高校和社會上的自考生還頗多,招生卻不大容易,收費低,還很辛苦,我費力撐了兩三年,期間又考了兩次注會考試、三次注稅考試,拿下了注冊稅務師資格證,后來,我以此經歷去某民辦高校帶了兩學期的財會課;2010年夏,我注冊一家電子器材公司,與一位朋友合伙經營二手電腦、手機,2012年秋,我抽出資金,與一位朋友合開了一家餃子館,干了3年半時辰。
近些年景,我主要利用網絡推廣業務,做廣告、寫文稿、應征集,經營自媒體,設計中小微企業文案,修飾企業制度,進行法律、財會服務,也對外投寄一點稿子,一臺電腦聯世界,一部手機通神州,自個兒相當于經營幾家微型企業,集董事長、校長、總裁、總經理、負責人、合伙人、聯誼人于一身,跨行業跨領域運營,一人操作多個項目贏利,有時我也把部分項目轉給他人完成,近期我又在嘗試新營生。
我自己都沒想到,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最近20年,我會有這么豐富的經歷,進入過多種領域,參與過多種事情,從事過多種職業,真是讓人感嘆不已,也感謝黨和社會提供了越來越寬容的就業創業大環境,康莊大道朝前奔。
責任編輯:邱苗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