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張書記,你們什么時候再來村里,跟大伙跳一支黎族的舞蹈?”“一定來,等脫貧攻堅戰打贏,咱們再相會……”12月13日14時,在五指山市毛陽鎮毛興村,面對脫貧村民王強英的盛情邀約,即將離開的省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張治禮答道。
當天,這座黎村再次熱鬧了起來。省農科院畜牧、植保、糧食作物、蔬菜和果樹等領域的10多名專家前來查看產業現狀,規劃后續發展,表示要更好地融入農村,把科技成果留在農田里。
“5年來,在省農科院的幫扶下,村子變化很大。”王強英說,以自己為例,此前,由于沒有技術和優質種苗,她種的豇豆頻繁死株,但在農科院的農技和種苗幫扶下,她種的豇豆茁壯成長,年年賣得好價錢,日子越過越好。
毛興村山多地少,多數村民過去靠種水稻、橡膠為生,僅能勉強維持溫飽。“2016年駐村時,我了解到,村子400多戶村民中,有近百戶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基本為零。”時任毛興村駐村第一書記的省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吉訓聰說。
產業增收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吉訓聰意識到,要想改變村莊面貌,先得從產業抓起。隨后,吉訓聰立即通過派出單位省農科院對當地的氣候、土壤進行分析,發現毛興村適合種植省農科院研發的朝天椒,計劃在此推廣。
起初,推廣朝天椒阻力重重。“畢竟是沒接觸過的品種,怎么種、如何管,市場上行情怎么樣?大家心里都沒底。”吉訓聰說,為此,他只能先組織村里的黨員、村干部、致富能人、退役軍人等成立合作社,帶頭種植朝天椒,以“免費發放種苗+統一管理技術+保底價回收產品”的模式進行推廣。
不出所料,當年,毛興村的60多畝朝天椒不僅豐產,還賣了好價錢,引得村民紛紛種植。2017年,毛興村朝天椒的種植規模擴大到了400畝,并輻射到附近的空聯、毛貴2個村委會。
“在這個過程中,農科院不斷發揮科技優勢,手把手教農戶提高科學種管水平,讓產業提質增效。”張治禮介紹,農科院要求科研人員把項目帶到農田來,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以問題導向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據統計,5年間,到毛興村開展幫扶的省農科院專業技術人員達500多人次,組織幫扶項目36個,投入項目幫扶資金1671萬元,累計舉辦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44期,貧困戶參與人員達3038人次。
有了技術的加持,村里開始謀劃創建“毛興”朝天椒品牌,并帶著“毛興”朝天椒參加冬交會等展會,進一步擴大品牌知名度,市場行情持續向好。“目前,該合作社共計帶動貧困戶41戶156人,平均每畝增收2000余元,部分管理好的農田畝產可以達到上萬元,合作社連續4年實現分紅。”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駐村第一書記張文說,如今,該院的朝天椒品種在毛陽鎮徹底出了名。截至今年11月底,全鎮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以上。
這些變化,毛興村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黎族人表達感情的方式很淳樸,我們就想和這些幫扶人跳一支舞,唱一首黎家山歌,好好謝謝他們。”望著科研人員遠去的背影,王強英滿懷期待,期待再相會的那一天。
(本報五指山12月17日電)
原標題:省農科院連續5年幫扶五指山毛興村,強化科技幫扶,培育脫貧產業 成果留農田 黎村換新顏
責任編輯:周玉敏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