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金明 夏勇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走在前列,需要海南充分發揮自貿港引領作用,牢牢把握發展戰略機遇期,充分挖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有效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快建設開放新高地,努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和交匯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再次發出了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中國倡議,并指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順利開局”、中國將有效發揮“自由貿易港引領作用”,傳遞出新時代中國堅定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的積極信號,也再次彰顯了習總書記對海南的高度重視。
11月23日,省委書記劉賜貴在省委常委會上強調,要充分發揮自貿港的引領作用,著力建設開放新高地,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省長沈曉明指出,努力把自貿港建設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海南力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就要著力打造雙循環重要樞紐和交匯點。
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洋浦港
扛起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歷史擔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不是不要國外市場,更不是封閉起來搞自己的經濟循環,而是在繼續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提下,讓國內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成長中起決定性作用,不僅要以國內大市場體系循環代替“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單循環格局,而且要讓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連接起來,以國內市場發展和壯大,促進和帶動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市場循環。這就要求我們挖掘和釋放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以國內市場效應作為國內經濟循環、國際經濟循環的連接橋梁。
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著眼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目的就是要把海南建設成為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開放門戶,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海南要積極創造條件,發揮自貿港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窗口作用,打通“外循環”經濟的通道,以自貿港的“外循環”服務于國家的“內循環”,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和交匯點,切實扛起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歷史擔當。
打造重要樞紐和交匯點的建議
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和交匯點,重點是挖掘和釋放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以海南自貿港“外循環”的市場效應作為國內國際循環連接的橋梁,構建海南特色的產業體系,有效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一)加快海陸空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夯實雙循環物流通道基礎
一是加快洋浦、海口、三亞國際航運航空樞紐建設。全島按一個大城市統一規劃,以洋浦港為龍頭,推動海口、三亞、八所等港口一體化建設、錯位發展,打造雙循環綜合性航運物流中心;超常規推進洋浦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銜接,打造成為中國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國際集裝箱中轉以及油氣化工等專業化碼頭為主的樞紐港。加快推進海口美蘭機場三期擴建和三亞新機場建設,推動島內機場一體化運營,實現與高速公路、高鐵、海運的無縫銜接;發揮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作用,強化海口、三亞臨空經濟優勢,支持設立多式聯運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商品交易中心,建設自貿港空鐵海江多式聯運體系,將美蘭機場、鳳凰機場打造成為南中國與東南亞區域國際航空樞紐。
二是推動國際物流大通道重點項目建設。打通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國際物流通道體系,以國內大市場為依托,重點建設對東南亞、南亞以及澳洲和中東等區域航空貨運、鐵海聯運、江海聯運,加快推進國際能源交易所、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所以及國際冷鏈樞紐基地等項目建設,打造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國際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充分利用國際航空第五、第七航權優勢,增加海口、三亞國際航班數量和航線,增加洋浦國際航線和數量,建立自貿港國際航線與內地水運、陸運、空運的聯動機制,在洋浦建立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貨運海運集結中心,在海口建立國際航空貨運集結中心等。
三是完善國際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國際物流新業態。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探索與粵桂港澳聯動、海關通關一體化的高效通關模式;加快與長江經濟帶、環渤海地區在貨運代理、貨物運輸等方面的規范和標準對接;推動建設海運、空運、鐵路運輸信息共享平臺;推動物流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培育智慧物流生態體系;加快三亞全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城市建設,支持跨境電商企業在重點國別和重點市場建設海外倉,建立完善的跨境電商和國際貿易接軌體系。
(二)強化供應鏈、產業鏈、服務鏈的區域協同,夯實雙循環產業基礎
一是推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三大主導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集聚發展。推動旅游與免稅購物、文化體育、健康醫療、養老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引導游客從傳統濱海度假向環島旅游公路、熱帶雨林和鄉村旅游聚集。加快總部經濟發展,重點發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綜合型(區域型)總部、高成長型總部、國際組織地區總部等總部經濟,同時利用國際通行的貿易便利化政策,把散落在海外的央企國際結算總部集中到海南。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出發點,著力培育壯大金融組織,優化融資結構和空間布局,加快現代金融服務業發展。加快推動深海科技、南繁育種和航天科技,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完善產業生態圈,形成“海陸空”及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聚集區。加大力度引導先進制造業和油氣產業集群發展,推進全省先進制造業產業結構優化、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重點圍繞“三棵樹”(天然橡膠、檳榔、椰子)、冬季瓜菜、熱帶水果和海洋漁業做文章,超常規推進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樞紐基地建設,形成海南農產品“買全球賣全球、加工全球賣內地”發展新格局。
二是推動優勢產業鏈補鏈強鏈,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循環發展能力。推動三大主導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與環渤海、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產業互補聯動發展。圍繞生態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等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加快與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廣州等中心城市建立產業發展聯動機制,推動擁有“海陸空”高新技術、數字經濟和先進制造業技術優勢的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海南設立分支機構;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卡脖子”技術調查制度,爭取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強化產業鏈創新水平。
三是推動主導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升聯動發展能力。依托自貿港政策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業和信息服務等產業,提高先進制造業服務化和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融合發展平臺,提升主導產業融合發展能力,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和環渤海地區,通過市場一體化、標準互認、跨區域建立研發機構、規則對接等措施,推動產業跨區域聯動發展。
(三)推進省內省際、“一線二線”協調發展,夯實雙循環交匯基礎
一是增強自貿港區域協調發展能力,實現島內協調發展。落實全省一盤棋理念,形成“南北兩極帶動、東西兩翼加快發展、中部山區生態保育”的全省總體空間格局。北部依托“海澄文”綜合經濟圈,重點發展旅游、現代金融、航天科技、信息技術、數字創意、現代物流、低碳制造業、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醫藥等產業。南部依托大三亞旅游經濟圈,重點發展旅游、海洋科技、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醫療健康、現代金融等產業。東部以瓊海博鰲為中心,重點發展旅游、會展、醫療健康等產業。西部以儋州—洋浦為中心,重點發展航運物流、油氣產業、海洋漁業、熱帶高效農業。中部地區依托白沙、五指山、瓊中等市縣,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業、熱帶生態農林業等。
二是消除要素和商品流動壁壘,加強協調聯動。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和環渤海地區,建立政府間協調機制,形成區域大市場規模優勢。探索建立海關與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各相關部委間的協調機制,加快落實早期安排,優先考慮對建設開放口岸和二線口岸的基礎設施、監管設施,與之配套的信息化系統建設和科技裝備給予“零關稅”待遇。加強與泛南海地區的合作,利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新的有利條件,發揮自貿港政策的集成優勢,構筑海上“新瀾湄”機制,打造域外企業進軍東亞、東南亞以及RCEP各成員國的橋頭堡,夯實雙循環交匯基礎。
(作者單位:海南省建設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院)
原標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海南打造雙循環重要樞紐和交匯點的思考
責任編輯:王煥煥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