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4輛破舊的摩托車緊挨峭壁,在布滿亂石與淤泥的狹窄山路上顛簸前行。十幾分鐘后,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青松村苗村村民小組村民李文永、林清、張志城、李全金跳下車,背上望遠鏡、筆記本、相機、鐮刀等工具,沿著一個行進難度堪比攀巖的潮濕陡坡,朝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區霸王嶺林區斧頭嶺的腹地走去。
這一幕發生在9月3日凌晨5點,也在過去近10年數千個拂曉準時上演。
為了趕路,他們經常在這片雨林里快跑。比他們跑得更快的,是一個擺臂便能蕩到十幾米開外的海南長臂猿。為了追到這群動作敏捷的雨林精靈,李文永等人必須天不亮就起床,以最快的速度翻過一座座險峻的山嶺,按時抵達監測點。
山里的路本就不是給人類準備的,為了追猿,4人早已記不清摔過多少回。“山里經常下雨,雨后很容易踩滑。”李文永舉起右手,露出手上一道長長的疤痕,輕描淡寫地講述自己的“追猿受傷史”。
受傷是常有的事情,對于他們而言,高亢洪亮的猿啼是最好的“療傷藥”。“要是哪一天上山沒聽到猿啼,心里會慌。”在林清看來,海南長臂猿的叫聲比叢林里所有的蟲鳴鳥叫都好聽。不進山的日子,他常聽手機里的猿啼音頻,用這種方式“解饞”。
林清愛猿成“癡”,愿意花時間了解有關海南長臂猿的一切。將一本記載了百余種猿喜食植物的書翻到卷了邊后,如今他走在雨林里,能準確認出七八十種海南長臂猿的“口糧樹種”,儼然成了一位土專家。
自2010年底加入海南長臂猿監測隊以來,李文永、林清、張志城、李全金4人超過一半的時間精力用在海南長臂猿保護工作上。他們每個月至少上山監測猿群22天,記錄猿的數量、習性及生活情況,協助科研團隊逐步解開海南長臂猿的生存密碼。
沒有編制,酬勞不高,工作辛苦甚至時常遇到危險,4個人卻從未想過放棄。對他們而言,在近10年的互相陪伴中,海南長臂猿早已不僅是一種瀕危物種。在日復一日的監測中,張志城逐漸感覺到護猿人和海南長臂猿之間一種高級的情感交流。以前,監測隊靠近海南長臂猿時,它們總是見人就跑。擔心對猿群帶來影響,監測隊離得遠遠的,隔著十幾米甚至幾十米用望遠鏡觀察。時間一長,猿群不再逃跑,甚至會主動靠近監測隊員。
同樣讓張志城等人感到欣喜的是,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不斷推進,我省正從修復棲息地、建設保護隊伍、增加科研投入等方面著手,加大海南長臂猿保護力度,這也讓他們的工作越來越有成就感。
(海南日報牙叉9月11日電)
原標題:白沙青松村4名村民追蹤監測海南長臂猿近10年 與猿同行 我是雨林守護人
責任編輯:王煥煥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