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31日消息(記者 韓星)鄉村振興,村美民富。8月31日上午,“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了解施茶村鄉村振興樣板間的打造過程。
走進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村道兩邊是火山石壘砌的圍墻,兩旁三角梅開出了紅艷艷的花朵,幽靜整潔的農家庭院里,花梨樹長出了嫩綠新葉;火山石斛園里,村民正在樹下勞作,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畫卷。
在“施茶人家”村志館前面的廣場上,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顯眼地印刻著“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這句話深深銘記在施茶村干部群眾心中。
村志館不僅記錄著施茶村的由來和發展大事記,還保存展示著以前村民用過的馬燈、水缸、算盤、魚簍等“老古董”。外墻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標語格外耀眼,成為施茶村的發展理念和真實寫照。
“以前,都說施茶村窮得只有石頭,現在我們靠著石頭走上了小康路。”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洪義乾向采訪團講述了該村的蝶變之路。
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洪義乾向采訪團介紹施茶村發展情況。吳廷舜 攝
早期的施茶村是一個缺水、土地貧瘠的貧困村莊,通過黨建統領,引進石斛產業,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致富路。2015年,施茶村黨員干部帶著村民一起,結合“土少石頭多,黃山堆亂石”的環境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石斛種植產業,成立了施茶村石斛種植合作社。一年之后,合作社帶動上百名村民就業,每月工資數千元不等。到了年底,村民人均收獲分紅1000元。僅僅一年,施茶村全村宣告脫貧,全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此外,施茶村還籌錢打通了貫穿8個自然村和火山口公園30多公里的旅游道路,接著又美化村貌、安裝路燈、亮化庭院,搞起了鄉村旅游和特色民宿餐飲。30多名回村創業的大學生,通過延長產業鏈,開發出了石斛茶,以及石斛酒等深加工產品。如今,靠發展產業,施茶村的人均年收入已達到2萬多元,“石頭村”也變成了富裕村。
“從種植、深加工再到旅游觀光,我們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的‘點石成金’路。”洪義乾感慨。
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洪義乾帶采訪團走訪石斛產業園。吳廷舜 攝
在發展中,村子始終不忘“充電蓄能”。 施茶村文化室的農民學校內,大學生村官李華燕介紹:“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在施茶村開設了鄉村旅游管理的大專班,報名的人數有一半都是村民,我們也正在聯系學校準備在這里開個涉農領域的中專班,組織村民進行技術培訓,黨支部也會定期邀請專家來開設專題講座。”
“農民學校的做法非常好,助農培訓里有中專班和大專班,根據村民學歷做了細分,不僅增強技能,也拓寬了村民求知的渠道。”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輯、記者鐘義見對施茶村發展助農培訓的舉措贊不絕口。
8月31日上午,“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吳廷舜 攝
目前,施茶村下轄的8個自然村正在打造一村一品。洪義乾笑稱:“村村有產業,家家有分紅,村民生活年年提高,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后小康時代鄉村振興樣板間。”
8月28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公示名單中,施茶村赫然在列。今日的施茶村,正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鄉村振興中把路越走越寬。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