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秀英區復工復產專員劉鋒:
當好復工復產的聯絡員服務員辦事員
海南日報海口3月15日訊(記者計思佳 通訊員陳創淼)3月15日上午9時許,海口國際免稅城項目工地上,機器運轉聲轟鳴。戴著口罩、手套的挖掘機司機鄭德鵬,正專注地將一塊塊土方迅速挖出、壘好。
鄭德鵬是海口市秀英區西秀鎮龍頭下村人,能夠來到海口免稅城上班,得益于海口復工復產專員的牽線搭橋。
春節假期結束后,為推動企業盡快復工達產,海口為重點企業、項目配備了復工復產專員,專門選派開拓能力強、服務意識好的干部擔任,當好企業復工復產的聯絡員、服務員、辦事員。
身處海口重點項目最為集中的區域,春節假期結束后,海口復工復產專員、秀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劉鋒便開始對各個重點項目進行走訪,鼓勵施工企業盡快恢復施工。但企業普遍反映,招不到工人成為阻礙復工的最大問題。
“外省工人回來不方便,回來了還需隔離,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在海口本地有不少‘賦閑在家’的工人沒活干。”劉鋒說,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從本地工人中“挖潛”,聯合海南南海網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等5家專業勞務機構,成立“秀英區復工復產用工服務保障聯盟”,讓各企業、項目方把各自的用工需求在線上平臺上發布,為工人和企業搭建用工供需平臺。
“在聯盟幫助下,我們招到56名本地工人,實現了順利開工。但項目還缺技術性強的專業工種,本地工人很難滿足,必須從外省招聘。”海口免稅城項目部項目經理姚順民的訴求很具有代表性。
經秀英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指揮部協商,決定由劉鋒帶隊,包下兩輛大巴車直赴貴州遵義“千里招工”。3月6日,經過兩天星夜兼程,劉鋒“點對點”成功接回58名鋼筋工和混凝土工,為海口國際免稅城項目解決技術工人短缺的困難。
當了快兩個月的復工復產專員,劉鋒的感受是:非常辛苦,但收獲也很大。“是一段很寶貴的經歷,除了給企業提供切實的幫助,也引發了我對海南本地農民工就業的思考。”劉鋒認為,下一步應要加大對海口本地務工者的技能培訓,讓他們成為分工有序、操作規范、技能嫻熟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家門口就能謀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
責任編輯:林芳羽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