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不斷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新模式
產業多 品牌響 “錢途”廣
2019年12月31日,澄邁縣橋頭鎮武田村種養合作社社員們在采收菜心。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通訊員 葉上榮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余小艷 通訊員 葉上榮
“前幾天剛賣一批白菜賺了4000多元,今天最后一批賣完改種皇帝菜,還能再賺1000多元。現在種菜比在外務工掙得多。”2019年12月31日15時許,在澄邁縣橋頭鎮文昌村的一處菜地里,村民符龍基一邊和妻子忙碌著,一邊高興地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符龍基的菜地里,除了白菜,還有蒜苗、皇帝菜以及剛出土的菠菜苗。
橋頭鎮是澄邁“菜籃子”基地,菜品銷往海口及澄邁周邊市縣菜市場。目前,橋頭鎮葉菜種植面積達4000余畝。像符龍基一樣通過種植葉菜脫貧致富的貧困戶有60余戶。
橋頭鎮葉菜種植產業的發展是澄邁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澄邁縣各鄉鎮把產業扶貧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新模式。
因勢利導 做大傳統葉菜產業
橋頭鎮下轄8個村委會,除沙土村和西岸村種植地瓜外,其余村莊大多種植葉菜。近年來,橋頭鎮政府不斷夯實脫貧致富路,鼓勵村民們因地制宜發展壯大葉菜種植產業。
“這個季節青菜售價最低每斤2.5元,一些海口和澄邁縣城的菜商晚上9時左右會把車開到地頭來收菜,由于供不應求,菜商來晚了還會出現收不到菜的情況。”橋頭鎮美位村村民王光德說。
王光德家的8畝菜地,半邊是綠油油的皇帝菜,半邊是大白菜和青菜。“一個人忙不來,只好請了4名女幫工。趁著最近幾天菜價高,早賣早收益,爭取趕在今年春節前再播種一輪青菜。”王光德說。
站在王光德菜地旁向村莊放眼望去,成片的方形菜地里種著蒜苗、辣椒、白菜、皇帝菜……好一幅色彩斑斕的田園畫。
“蔬菜品種多,土壤富硒,水質好,種出的菜清甜可口,營養價值高,深受菜商青睞。”橋頭鎮政府有關負責人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橋頭葉菜的優良品質吸引不少周邊市縣菜商主動來到田間地頭進行交易,因此村民種菜積極性都很高。
據介紹,近年來,澄邁縣委縣政府、橋頭鎮委鎮政府貼心幫扶,因勢利導,不斷加大資金補貼投入力度,也是菜農種植熱情高漲另一重要因素。
2017年,澄邁縣政府給橋頭鎮菜農的補助資金每畝達500元;橋頭鎮委鎮政府每季度組織農戶參加生產技術培訓,為實現精準脫貧,還積極召集貧困戶參加每周的電視扶貧夜校,并因戶施策,把技術員請到田間地頭給貧困戶現場指導;同時將水泥路修到田間、電線拉到地頭,以方便村民種菜和交易。
“以前是用牛耕地,挑水澆菜,如今路通、電通、水通,機械化種菜,輕松、效率高,越干越有勁。”橋頭鎮善豐村脫貧戶吳德龍說,2018年他家在幫扶責任人的指導下,發展種菜產業,并通過政府危房改造,一年后脫貧并住進了新房。
黨建引領發展 “道南福芋”助脫貧
相對于橋頭鎮靠海優越的地理位置,有深厚的產業發展基礎以及貧困戶較少的情況,地理位置較偏、產業發展滯后的貧困村澄邁金江鎮道南村又以何種模式發展產業脫貧?
“老一輩的初心和使命,我們今天仍要堅守。”道南村駐村第一書記王能說,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道南村,有著深厚的紅色“基因”,因此要通過加強黨建,增強道南村黨支部的戰斗力,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帶領鄉親們走上脫貧致富的小康之路。
2017年初,道南村成立群富農民種養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發展芋頭產業,由道南村黨支部書記馮志委擔任合作社社長,統籌管理合作社事務。
道南村黨支部一方面積極吸納該村所有貧困戶加入合作社,以訂單保底價收購的方式調動貧困戶參與芋頭種植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將本村的芋頭注冊商標,舉辦產品宣傳推介會,發布“道南福芋”宣傳標識和統一包裝標識,并上架海南愛心扶貧網銷售。
“上市不到10天,就收到近1.5萬斤芋頭的網上訂單。”馮志委說,目前“道南福芋”種植面積近600畝,其中貧困戶種植143.6畝,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扶貧產業,為37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8400余元。
除此之外,道南村還探索多種產業為貧困戶增收。2017年底,道南村以100萬元扶貧資金入股澄邁縣城鄉發展投資公司,按協議每年分紅10萬元,其中5萬元直接用于貧困戶分紅,3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剩余2萬元用于村合作社的運營與管理。
道南村黨支部以黨建引領發展,使扶貧產業旺、農戶增收渠道增多。2018年,道南村順利實現了整村脫貧。
發展致富帶頭人 打響產業扶貧品牌
2016年,澄邁縣永發鎮委、鎮政府面臨困難局面:鎮里產業發展程度低,市場小,更沒有“能人”引領,產業扶貧探索舉步維艱。
正在這時候,已在永發鎮永靈村小有名氣的養雞大戶黃衍旭,辦起自動化生產線,并成立澄邁衍旭種養專業合作社,帶領5戶入社農戶開始養雞。2017年,永發鎮委、鎮政府向該合作社累計投入76萬元扶貧資金,并引導其注冊“永靈福”品牌,以“基地+合作社”的模式打造澄邁永靈福雞養殖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當地農戶養雞脫貧。
“我們提供養殖技術、銷售渠道,借啟動資金,農戶只要安心養雞就可以了。”黃衍旭介紹,從啟動資金到養殖所需的飼料、藥品,再到銷售,合作社提供“一條龍服務”,養殖戶只需購買統一孵化的雞苗,提供場地和人力,安心養出好雞。
2019年初,合作社申請207萬元政府貼息貸款,在永發鎮大山村租賃100畝土地,繼續擴大規模。該項目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將建設10棟雞舍,可養15萬只種雞,年產一千萬羽雞苗;二期將建設育肥基地。養殖場建成后,可以為當地帶來80個就業崗位。此外,合作社還將在此地嘗試繁育種鵝,解決當地種鵝缺乏的問題。
“我的產業不斷壯大,離不開政府一直以來的支持,我有義務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黃衍旭說。
(海南日報金江1月2日電)
責任編輯:楊子薇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